常听人言,每个人一生都是一本大书。可有的时候你却沮丧地发现,你的人生原来只是不多的几张旧照片。
感慨是前几天生出来的。为配合一家电视台做节目,我要找出几张年轻时着军装的旧照片。这时候才发觉,不但是年轻时,我全部44年的军旅生涯里就没有留下几张照片。
年轻时没有照片可以理解。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照相是个隆重的事情,要择日子去照相馆,正襟危坐,摆各种姿势。因为隆重所以不经常,再加上长年累月的丢失,今天居然发现当时差不多5年才留下一张照片。后来有了相机,可以自拍了,但因为需要拿去照相馆冲洗,留下的照片仍然不多。再后来……再后来就没有什么照片了,只有数码相机和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存在电脑里。
但还是找到了几张。头一个以为新兵照是丢不了的,可它偏偏丢了,留下来的反倒是和两位新兵战友合照的一张。人很青涩,神情严肃,不过那时可真是年轻啊!但照片上有很多裂痕,眉目都不清晰了。
接下来岁月仿佛一下就跳到了自己作战的时刻。也不多,只有两张,其中一张是在炮阵地前的合影。那是战争打响的第二天早上,我和我的战友鲁建华刚刚从最前沿的11号高地上走下来,在山下第三次过雷区,见了著名战地通讯《谁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解放军报》记者李启科,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师领导以为我在战场上失踪了,正在着急。我们三个从原武汉军区来的人就一起站在一门152榴弹炮前,请师宣传科的摄影干事张学斌帮我们照了一张。
还找到一张,是打完仗回到原武汉军区,由军区《战斗报》记者、画家孙恩道同志在东湖上为我拍的。心情好,满脸都是阳光,我为它题名《战场归来》。补一句:没有两次参战,肯定没有我后来的小说《痴情》《穿越死亡》和《出征夜》,甚至都可能没有《音乐会》。
我觉得够了,但还是忍不住往下翻那几个旧相册。居然找到一张1991年初到海军的照片。那时开始实行文职制度,有一段时间不发军装,所以拍了张穿便服站在潜艇某基地前的照片。记得那次下部队时间长达一个月,住在水兵舱里,后来我就是根据这段生活写了长篇小说和同名电视剧《波涛汹涌》。
然后是1998年乘补给船去南沙为部队补给的照片。我珍惜这张照片。乘着小艇,我走遍了南沙七礁,写下了散文《海补南沙》。
其实在原武汉军区和海军之间,我还有三年多时间在原第二炮兵服役。这段经历在我的军旅生涯中同样重要,但可惜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就好像我从来没有过那些进出导弹阵地、仰望大国长剑起竖、面对面地和装检人员对坐一边聊天一边看着他麻利地工作——非常惊悚也极为刺激的经历一般。从这件事中可得出一个教训:应当照相的时候一定快照,不然事过境迁,再后悔也没有药可吃。在原第二炮兵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我还是写下了中篇小说《空山》《深夜十一点钟的火车》和一批纪实作品。
相册到这里就翻完了。因为有了数码相机和手机,后面就再没有洗印到相纸的照片了。你瞧,差不多是前半生了,一多半的军旅生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这么几张照片。
上电脑查那以后的数码照片,那就多了,不稀奇了,而且看着看着人老了,退役的日子到了。
有两张照片还是忍不住要说一说。2016年5月,退休后的日子刚开始不久,受我的年轻制片人朋友赛杰之邀,我走了一趟从没走过的北疆。天山下面海棠花都开了,绿草如茵,天山上却仍旧白雪皑皑。我爬上最高观景台,俯瞰天山天池,北望天山北路辽阔无垠的土地,一下就想起张骞凿空西域后发生在这块占全国疆土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被历史记载下来的每一场战争,心情就有点不太平静,回去的路上一连写下两首七绝:第一首是《丙申初夏走天山适逢数日前大雪方霁口占》:脱去戎衣换缊袍,天山北路步云涛。前生血战轮台否,未弹《阳关》意已高。第二首是《丙申夏于天山下见海棠初开有思焉》: 初绽一枝但觉寒,天山冰雪正阑干。军前唯有《折杨柳》,谁付横吹曲里看。
下一站我们驱车去了疏勒城遗址。遗址在一个起伏不大的山丘上,没有树,只有荒草青青,如果不是那里竖着一块缺了一个角的标识碑,山丘和周围的沟沟坎坎并不会给人这里曾是一座留下过不朽英雄传说的伟大城池旧址的印象。但我们遇见了一支不知来自何方的考古队,十几个人正在那里孜孜不倦地挖掘着。正是后面的一幕让我的心忽然就被感动了:疏勒城并没有被遗忘,耿恭和他率领的那一支汉军和他们的战斗连同牺牲没有被遗忘。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一时间竟然有了一种幻觉,就觉得这样一个貌似普通的山丘活了起来,那一支万里外绝悬孤城的队伍在眼前活了起来,连同他们坚守的烽烟中残破不堪尸横遍野的疏勒城,城外喧呼啸叫的数万匈奴强兵。坚守了200多天后,耿恭和他的那支数百人的队伍所剩的人其实已经不多了,最后守城的只有26个人,而且强敌云集,没有救兵,给养断养,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宁死不降,坚持战斗,凿山为井,以马革为食,誓与疏勒城共存亡。每一天这座城都有可能被攻破,所有人可能被杀死,但是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都过去了,200天后从玉门关内终于来了援军,而在此之前数万匈奴人居然因为无论如何都攻不破这座只剩下20余名残兵坚守的城池迷信起来,弃城远遁。耿恭和他率领的英雄们随汉军入玉门关时只剩下了最后13人。
差不多两千年都过去了,你现在望着这座山丘,山丘南方冰封雪履高耸入云的天山,天山下广袤的沃土,会想到什么?会想到这一生做一个军人没什么好遗憾的,每一块国土上都有前代军人在死战,是他们的血灌溉了我们脚下的国土。已经过去两千年了,你仍觉得他们一直没走,一直守在这里。守在这里不只是他们的命运,更是他们的坚持。
心里刮风般地想起了汉唐以来所有能记得起来的边塞诗,想起了汉骠姚校尉大将军霍去病和他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又想到了自己已经退休,当兵一辈子,也上过战场,但似乎没有一场可以和丝绸之路上的疏勒保卫战相提并论,心情就有些老兵式的复杂。我想,每个军人都留有很多照片,翻看这些老照片,就是回眸自己的军旅岁月。这些岁月是无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