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为迎接这一特殊的日子,北京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等单位,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传承弘扬航天精神,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锐意进取,在奋斗中成就伟业。
北京航天城:激昂旋律抒发航天理想
4月21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在北京航天城广场上演。
由一线航天工作者组成的65人星空乐团、100人星空合唱团,与现场观众一同互动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优美的歌声、激昂的旋律,深情表达中国航天人筑梦空天的决心信念。
随后,20架钢琴加入了演奏阵列。20位表演者中,既有航天一线工作者,也有航天人家属。高度协同的表演,引起现场一名年过古稀的老人感慨:从当年“两弹一星”奠定中国航天基础开始,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智慧,都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协奏曲。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天大道”迎来航天员探访
在巴丹吉林沙漠上有一条特殊的铁路,全长近300公里,沿途共有36个点号。它担负着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输各类物资的保障任务,被誉为大漠中的“通天大道”。
4月23日,“通天大道”迎来了一位特殊“访客”:航天员翟志刚。18时许,四级军士长张永红巡视完铁路,刚返回点号,就见远处一列火车缓缓驶入。车停稳后,航天员翟志刚身着航天训练服走下来。“战友你好!”还没等张永红开口,他就敬了一个军礼。
“感谢你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你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奉献,才有我们一飞冲天!”热情交谈后,翟志刚又乘火车前往其他点号。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教育基地里重温创业史
4月24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迎来了100多名小学生参观。
上世纪60年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代创业者,从大漠戈壁转战千里来到晋北高原,将建设我国第一个自主建设发射场的重任担在肩上。重温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新时代的少年们充满好奇。“他们真的用冰块融水喝吗?”一名小学生指着照片问讲解员。“发射场建设之初,没有饮用水源,老前辈们就是用河沟里的冰块融水生活的。”讲解员动情地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一辈航天人建设发射场的激情岁月,已变成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一段段讲解……依然源源不断传递着奋进的力量。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天地“会诊”让卫星健康过节
“航天日是航天人的节日,也是航天器的节日,今天我们给卫星也过个节。”4月24日凌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卫星综合监控机房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为数十颗卫星进行细致的“体检”。
在轨运行的卫星寿命不等,短则几个月,长则10多年。就像人一样,天上的卫星难免也会有个“小病小患”,地面科技人员对卫星的管理质量决定着卫星的“健康状况”。近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员根据卫星的重点参数指标、关键状态、测控时间以及卫星在寿、超寿等实际状态,对数十颗在轨卫星依次进行了“体检”,并为它们量身绘制了健康评估“雷达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协同创新助力航天向大向强
4月20日,又一枚长征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飞向浩瀚星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在此实现了第100次飞行。
“任务成功,就是庆祝‘中国航天日’的最好方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王泽民说,“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伟大事业,力量源泉就是协同创新。”
任务成功第二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在西昌发射场召开座谈会,发射场系统和火箭研制系统各有关单位聚在一起,围绕新的课题展开协同攻关。
“众人拾柴火焰高。”王泽民说,“经历了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百次腾飞,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协同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向大向强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邹维荣、韩阜业,通讯员王欣阁、郑伟杰、路俊、吕炳宏、王玉磊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