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设立“世界读书日”,是倡导全民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使书籍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读书有什么好处?习主席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对于广大青年官兵尤其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升华人生,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多读书、读好书在军营蔚然成风,是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重要途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军人修养》专版以“今天,我们怎样读书”为主题推出一组专题文章,与读者作一交流。
要有属于灵魂生活的阅读
■吴敏文
习主席强调指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灵魂,是做人之本、育人之要,灵魂对于本事、血性、品德等素质养成具有引领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现代社会,宗教、哲学、信仰等,都属于灵魂的范畴。我们平时说“触及灵魂”“深入灵魂”,就是诉诸人的高度理性。而灵魂,则是理性的最高级,是下意识的理性,即一个人在不假思索之下所作选择和决定的依据。
什么样的人算是有灵魂的人?不同世界观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革命军人有灵魂,应是有坚定信念,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怎样培育有灵魂的人?阅读当然是培育灵魂最现实、最直接的方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阅读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但系统、深入的阅读,还应是通过读书来完成。以阅读的目的区分,有为了实际工作需要的阅读,有完全超脱功利的阅读,而后者属于灵魂生活的阅读。
属于灵魂生活的阅读书目,不包括装配车间装配工读的《装配说明书》,也不包括运行车间操作工读的《操作说明书》,甚至不包括研究人员为了完成所申请的课题而读的专业书籍。因为这些读书,都是为了某项具体工作需要的功利性阅读。
满足灵魂需求的阅读,与现实生活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塑造灵魂的作用,甚至能够超脱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钱钟书杨绛夫妇在咸宁向阳湖干校时,一次路过一片瓜地,见到看瓜人用竹竿和茅草简单搭成的“人”字形草棚。杨绛跟丈夫开玩笑说:“如果就用这个做我们的家,怎么样?”钱钟书仔细地考察了这个瓜棚,结论是:“不行,没有书。”俗话说,心安之处即是家。有书则心安,无书心不安。有书籍作伴,即使居所简陋如瓜棚,也可以使它成为灵魂的家园。
属于灵魂生活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体操,是为了塑造高尚的灵魂。这样的阅读,能使心灵如同沐浴大森林里的第一缕阳光,又如与高尚的灵魂对话。属于灵魂生活的阅读,对于军人而言,像是看见张思德身背炭篓向你走来,黄继光勇猛扑向射出火舌的地堡,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发出呐喊。
灵魂是精神的主宰。只有通过有益的阅读,致力于培育高尚的灵魂,本事、血性、道德才有正确的方向。培育高尚的灵魂,从开启属于灵魂生活的阅读起步,贯穿于我们改造思想、升华境界的一生。
书为所用而痴读
■张凤波
开卷有益、博览群书,书读得越多越好越有益身心,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身处快节奏社会,我们往往很难做到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当然,诸如手机屏幕上的“碎片化”阅读也可以学到知识,但毕竟不能和踏踏实实系统读几本书所获取的知识量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相提并论。部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是常态,既然很难做到博览群书,那么就应学会有选择地读一些有用的书。
多读打仗所用之书。军人的主责主业是备战打仗,而打仗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军事学问,需要有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打仗不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战略战术的较量,战前的外交、经济、文化、宗教等各种因素都可以决定是否开启战争的阀门。《鬼谷子》把“捭阖”作为首篇,强调的是根据形势变化为我所用;《孙子兵法》大量列举计谋,强调的是军事上的“智取”。要想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军事上能打敢拼,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文化、舆论等手段与对手较量。所以,我们要通过多读国际形势、国际法律、外军研究、世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了解世界局势,对作战对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军事上的准备。
多读为政所用之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对军队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多读马列主义著作,多学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斗志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读了不下100遍《共产党宣言》,奠定了他一生为革命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同时,他还研读《二十四史》,从中谙悟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读修心所用之书。修心,即净化心灵,修养品行。浮躁是当今社会很多人的通病,革命军人切不可沾染此病症,必须时刻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专注的心、进取的心。要多读能够提升修养境界的“大气”的书籍,经过长时间熏陶,名利思想就会减少,责任担当就会增强。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读书可以提升才气,可以净化心灵,可以改变气质,甚至可以扭转命运。
习主席说:“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读书是自己对自己的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塑造。书为所用而痴读,应成为每一名读书求学者最根本的态度。
让“数字阅读”推进“全民阅读”
■付 彪
2006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由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委,共同倡导并发起了影响深远的“全民阅读”活动。从2014年至2019年,“全民阅读”已经连续6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0多年来,“全民阅读”已蔚成风气,从“读不读”到“读什么”“怎么读”,不断在认识上得到提升。
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像阅读软件这样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聪明”,“数字阅读”无疑将加速推进“全民阅读”的深入发展。有人甚至预测:“将来,人们身上装一个浓缩了众多书籍的芯片,这样一来,阅读的效率会更高。”诚然,“数字阅读”会给纸质阅读带来一定冲击,但两者并行不悖、各有千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宜的阅读模式。而相对于纸质阅读来说,“数字阅读”因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查找快捷等优势,可以让阅读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更有助于“全民阅读”。
今年4月12日,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开幕,大会的主题是“e阅读,让生活更美好”。据报道,本次大会被业界视为“数字阅读”的年度“风向标”,强调的是阅读的发展趋势。大会现场,学习强国、新华书店网上商城、咪咕阅读等网络平台设置专栏,以数字版、有声版、导读版等方式予以呈现,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琳琅满目、丰富优质的阅读选择。大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已达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数字阅读”用户行为偏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可见,“数字阅读”已然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途径。
从纸质出版到电子出版、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习惯正高速更新迭代。但是,不管阅读载体如何更迭、阅读方式如何更新,“开卷有益”的宗旨始终如一,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永恒不变。需要提及的是,“数字阅读”更应当关注阅读活动本身,其借助技术手段进行阅读,不过是让我们从感官上把阅读变得更便捷、更美好。换言之,“数字阅读”本质上只是一种导读手段,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心灵升华,它需要我们深度融入其中,用心汲取其中营养,让自己读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读书成为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