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讲的是,只要对获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益的书籍,无不可涉猎。但笔者以为,作为军人,还是应该多读一些“兵书”。
读兵书可以养精神。战争既是钢铁的激烈比拼,也是精神的一种较量。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深厚的军事斗争史,其中蕴含着历代伟人、军事家的智慧光芒。从闪耀着兵家韬略与哲学智慧的《孙子兵法》,到我军所向披靡的军史、战史,以及党领导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军事思想,都是军人读书学习、汲取养分的宝库。多读此类书籍,无疑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战争、认识部队,汲取精神养料、增长谋略智慧、继承优良传统、厚植红色基因、培塑血性胆气。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军过去之所以能够在武器装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对抗敌人的飞机与大炮,并且取得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果,“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
读兵书可以强本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投向不同收获就会不同。作为军人,如果不读点兵书,如同医生不读医书一样,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纵观历代功成名就的军事家,他们除在战争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外,绝大多数都是熟读兵书,钻研兵法,得益于兵法理论的提高。诸葛亮自幼熟读兵书,辅佐刘备,用兵如神,成为后世崇敬的大军事家之一。战争年代,我军的一些将领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不少人成为有勇有谋的儒将,为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与他们遨游书海、多读兵书是分不开的。粟裕即使在战争年代紧张繁忙的日子里也总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博览古今中外兵书,并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战争实践,被誉为“一代战神”。“熟读兵书百卷,韬略生焉。”正是靠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深研,成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个个叱咤风云、决胜疆场的名帅良将。新时代对军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兵书”中感悟带兵打仗的谋略和思想,通过多读“兵书”来提高我们的打赢本领。
读兵书可以壮筋骨。俗话讲:“书是无言的老师。”“兵书”也不例外。中国历代凡是有所作为的贤明君主和政治家,都教育其臣、子攻读兵书,钻研兵法。三国时吴主孙权见吕蒙不读兵书,便命其挤出时间攻读《孙子兵法》《六韬》,吕蒙受教不违,刻苦攻读,遂成为智能双全的名将。宋朝政治家范仲淹以“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劝导只凭血气之勇而缺少智谋的狄青攻读兵书,狄青遵从其教诲,通读历代兵书,成为宋代通晓兵阵战法的名将。中国兵书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影响深远,是有待我们继承和开发的、无比丰富的智慧宝藏。据载,我国经过整理、有记载的历代兵书就有1304部,现代兵书也是举不胜举,这些兵书都是历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结晶,只要用心去读,就会为我们“强筋壮骨”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营养。
读兵书可以催豪情。我国历代优秀的兵书不仅蕴含着兵法智慧和战争哲学,而且处处闪耀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精神、战斗精神、尚武精神、奉献精神等励志的光芒,也有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值得我们效法。比如,不畏强暴的晏婴,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这些优良、崇高的精神和品德犹如红色的血脉在官兵心中流淌,亦如丰厚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官兵的身心,处处显示出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引导大家把爱党爱国爱军情感和报国之志转化为精武强能的不竭动力,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斗志和责任担当,转化为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豪情和铁血豪迈,从而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强军兴军伟业,履行好军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