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习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深刻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翻开历史的画卷,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无数革命先烈,用一腔热血染红了我们的党旗、国旗和军旗,开国战将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近日,再次翻开军旅作家吴东峰撰写的《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国防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书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200多名开国将军的成长经历。这些开国将军,他们没有朱可夫妙笔生花的文采,没有巴顿面对星空朗诵古战场诗的雅兴,没有蒙哥马利戴着两个不同帽徽军帽的骄人气派,没有“沙漠之狐”隆美尔每天给妻子写情书的罗曼蒂克……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做过放牛娃或者“种田佬”,即使是出身富裕者也是历经磨难。然而正是他们,战胜了那些毕业于所谓世界著名军事院校的将军。他们是世界上经历战争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战伤最多的一群人,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
1936年,后来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国记者斯诺穿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走进延安。看着延安的百姓舍生忘死投身革命、一心一意支持红军时,斯诺惊讶又好奇:是怎样的一群人,让这些受苦的人们获得了希望?一年后,《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书中是斯诺从此次延安之行中得到的答案。
80多年后,《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开国战将经典史记》再一次让我们触摸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脉搏,感受到了那一群最可爱的人的温度。不施以粉墨,不铺张扬厉,字里行间飞溅而出的是金戈铁马和峥嵘岁月,句读顿挫里脱然而出的是如雷贯耳的大将名师。火药味、血腥味、泥土味、书生味,作者直接采访了200多名开国将军,参阅了100余本战争回忆录,以亲历、亲闻、亲见,以真实细节“拼凑”出了他们这群创造历史的传奇英雄。当年的将军们以惊人的勇敢和热血的青春,或勇毅、或智慧、或忠诚,点点滴滴,片段枝节,大写出军人本色、坚定信仰和革命的力量。
细读此书,那些值得崇敬的人和事恍如昨天,历历在目,不断回溯,让读者身在如今,心却和那些璀璨的将星相逢。
“解放战争时期某战斗,王必成将军亲临前沿指挥,距敌仅二三百米……一弹片击中将军望远镜,斜擦而过,将军一步不挪,仍继续指挥战斗!”书中的描述让我们不禁感叹:他们是直奔死亡而去的真正勇者,是战争的强者,他们的战袍上闪耀着金光,像仲夏的太阳一般夺人双眸。
“某年,刘亚楼将军率团参加古巴国庆节,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刘亚楼将军下死命令道:就是坐在蒸笼上也要保持中国军人的风度。故中国代表团成员自始至终精神饱满,举止文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赞不绝口……”这更加让我感到他们是钢铁铸成的勇士,精神抖擞得像一尊尊会呼吸的雕像。
他们既是将军,又是普通人。他们带兵真诚,“砸锅卖铁,也要让战士吃好吃饱”;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到“夏不挥扇,雨不张伞”;他们之中有“熟读四书五经,过目不忘”的陶汉章将军,有善下围棋的叶飞将军,“痴”打篮球的刘震将军,酷爱干净的郭林祥将军,能自编自演独幕话剧的萧劲光将军……他们是终结了那百年屈辱的伟人和英雄群体。忠诚是他们的生命本色,战伤是他们的光荣之花。
“功名只从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们这群军人,用鲜血、用步伐、用信仰、用悲痛,踏实又执着地在党的领导下,求索中华民族的梦想和未来,在风雷激荡的时代一起筚路蓝缕,一起矢志不渝。多年后,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故事依然流传,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念:红色,永远不能淡化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