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云岭上,有条红色的河

——武警云南总队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特色军营文化素描


■杨 玺 王文涛 陈伟东

武警云南总队官兵在红色文化熏染下满腔热情投身强军实践。图为该总队官兵正在参加“魔鬼训练周”拉练。胡  程摄

香格里拉,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放眼远望,火红的狼毒花艳丽绽放,连绵的雪峰大气磅礴,高原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1981年6月11日,武警云南总队某机动支队班长韦力仕在身体嵌入十几枚弹片、四次负伤的情况下,仍带头扑向敌人,用鲜血浇铸出“九勇士英雄班”的不朽丰碑。

25年后,迪庆支队教导队班长平批,在被大风吹倒的树木即将砸中战友的一刹那,奋不顾身推开身边的战友,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走进该总队警史馆,一行行激情澎湃的文字映入眼帘:总队前身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4兵团所属部队,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作战等上千次战斗;创建至今有190个集体、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和记特等功、一等功,涌现出“扣林山英雄营”“穿插英雄连”“神炮班”等典型。

几十年来,在红色文化熏染下,不畏战、不怕死,成为该总队官兵的鲜亮底色。在“强军故事会”宣讲现场,官兵最爱听的是战场上的英雄故事;在任务一线,官兵最想学的是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在日常生活中,最受官兵尊敬的是训练场上的特战精英。他们用 “高原情怀”滋养官兵,用“大山精神”激励官兵,把“云岭卫士”精神汇聚成一条绵延不绝的红色文化长河。

岁月积淀文化传统,历史凝练文化精神。在怒江州泸水县,有一个被称作“片马丫口”的地方。1956年,解放军将五星红旗插上了丫口。当时,这里高原缺氧、风雪严寒,是全军最艰苦的哨卡之一。1963年,国防部授予片马丫口哨卡“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荣誉称号。这一年除夕,周恩来总理亲自向驻守风雪丫口的战士打电话拜年。

“来时,向哨所报到,牢记强军使命;走时,向哨所告别,永做英雄传人。”如今,怒江支队每逢出征、凯旋、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等重大时机,都会组织官兵来这里参观宣誓。在他们的带动下,驻地群众也加入到学习英雄、保卫边疆的行列。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从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鼓舞着一茬茬总队官兵不动摇不懈怠,浓烈火红的强军文化激发起官兵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必胜意志,不断写下新时代的“高原故事”。

1992年8月29日,官兵参加一起“严打”战斗。在围歼毒枭的过程中,中队长庞如宝不幸中弹,光荣牺牲。战后,他被授予“捕歼英雄”荣誉称号。生命谱赞歌,铁肩担使命。二十多年来,英雄的精神火种在他生前所在单位熊熊燃烧。走进中队荣誉室,庞如宝被子弹击穿的钢盔犹如一面战旗,指引着一茬茬官兵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用青春和热血树起新的荣誉丰碑。

2017年5月,入伍仅7个月的“95后”战士毛明杰,在一次任务中意外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两个月后,在该总队首届“云岭先锋”颁奖晚会现场,他执意不坐轮椅上台领奖,“已经能走了,不想坐着轮椅面对大家。只想早日回到部队,参加战斗!”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总有一些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文化输出不断渗透到部队,试图搅浑军事文化的‘一池清水’。”身处打击黄赌毒私一线,该总队党委“一班人”颇有感触:阳刚正气的军营文化铸魂育人,红色必须成为军事文化的主色调。他们也清醒意识到,军营文化只有在形式和载体上紧跟时代特点,才能更好地吸引、感染和影响官兵。

他们从建好军营政工网、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推广军事特色游戏入手,让官兵尽享时代潮流。着眼提高强军文化的战味、鲜味和品位,发动官兵学驻地文化、唱民族歌曲,让文化建设更加鲜活生动。他们还挂牌成立红色教育基地,邀请战斗英雄登台授课,将英雄事迹、战斗格言放入橱窗,让官兵在抬首驻足间就接受战斗文化的感染。

“风卷狼烟催铁骑,枪炮怒吼杀声急。钢刀劈开胜利路,千里追寇杀顽敌……”雄壮的战歌在该总队“追梦新时代、争创新一流”文艺晚会上唱响。

“一台晚会就是一次集结,一次颁奖就是一次冲锋。”该总队政治工作部领导介绍,他们举办“砺剑”“铸魂”“号角”“血脉”等多台晚会,组织每周一期“云岭夜校”“强军故事会”……在“传统感召、理论灌输、文化熏陶、典型引领、任务锤炼”的“五位一体”传承模式教育下,该总队官兵在传承红色血脉中铸牢忠诚之魂,升腾起胜战激情,满怀信心投身强军实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