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的《刀兵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8月)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小说。辽河湿地深处,双泰河南岸,绿苇红滩,地平河阔。朱克笙、朱明鹤父子两代人,在此建立了一个叫“九里”的村屯。他们设酪奴堂,为乡邻治病,立三圣祠,教化村民,使得九里成为尊奉礼仪之地。晚清以来的百年中,九里经受了数次路过的刀兵的冲击和摧残,聚集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遭遇着严苛的考验。小说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深刻价值,也寄寓了作者关于文化建构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老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重新审视。从类型看,《刀兵过》可以视为乌托邦小说。在“九里”,人人有田种,街坊和睦相处,信奉守约,长时期呈现出的是一个和谐公正、其乐融融的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九里聚集的是仁义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劝恶,能教化,能包容。正因如此,村庄历史上虽然遭遇过多次过刀兵,都能化险为夷。仁义也使得九里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多位仁人志士甚至善恶相间的复杂人物都选择了九里为埋葬自己的最终宿地。《刀兵过》并不是简单地回望过去,九里即使后来修复了三圣祠,也改变不了时过境迁的历史命运。现代性进程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类一直在构筑的丰满充盈的人性和精神世界渐渐被抽空,灵魂与情感越发难以寄托。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我们仍然需要审视一下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刀兵过》对儒、道、释的表现,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深情回眸,是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艰难探询。
《刀兵过》塑造了乡贤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无疑,朱克笙、朱明鹤两代人是九里的灵魂,他们先后遭遇了九次刀兵过和三四次不是刀兵胜似刀兵的冲击,他们的精神气度和坚韧性格也一再得以彰显和完善。他们写下《九里村约》《酪奴堂纪略》《御倭九戒》,设立《彰善》《记过》两簿,办书院,建万柳塘,立“九里义渡”村碑,为仁义之士立牌坊。对乡贤形象的生动塑造、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立起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刀兵过》充满了文化韵味。老藤擅长在小说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神韵。《刀兵过》将众多传统文化载体和符号艺术性地转换成多个意象闪耀于文本之中,使作品变得典雅而清隽。估衣街、酪奴堂、三圣祠、万柳塘、九里村碑、玉虚观、白鹤书院……这些文化实物景观,伴随着故事的推进和发展,既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或背景,也成了内蕴丰富的意象。作者对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儒道释、医道、茶道等都有较深厚扎实的研究,无论是议论还是描写,都充满了文雅的气韵。
作品里还有多处谈论道家、儒家的段落,语言精致典雅,既富有知性之美,也成为小说结构的关键节点。比如,克笙是听了吴志甫对祁门茶的精辟谈论才对他有兴趣,才有了后来的拜师和跟随其闯荡东北,才有了故事的开端;如,朱家祖先命运的起伏都直接和朱家医道有关系;克笙开辟九里依靠医术打下根基;在叙述克笙和明鹤应对数次刀兵过的故事起承转合中,针灸砭石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老藤重视传统文化描写,是一种寻求价值、观照心灵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写应该既是一种文化记忆,也是一种审美想象和体验,更是一种自觉的价值重构和珍贵的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