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兵员征集,主阵地更需精耕细作

——来自上海市高校征兵一线的调查报告


■程礼兵 樊 晨 本报记者 倪大伟

上海市2006年至2018年应征入伍大学生士兵占比

随着2019年全国征兵宣传教育进高校活动的启动,今年的大学生征集工作拉开了帷幕。高校众多的大城市作为大学生征集主阵地,该如何紧跟强军进程征集更多高素质兵员?近年来,上海不断开阔思路、精耕细作,大学生征集比例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重点高校兵员数量稳步提升。

一次喜忧参半的调研启示——

新时代呼唤多元化征兵宣传

复旦大学大二学生罗荣超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打开微信朋友圈,浏览“复旦国防育人”微信公众号的新闻。

这个公众号由复旦大学武装部创办,常态化发布该校学子的军营故事。一次,公众号上一位“兵同学”讲述了与战友一道在寒冷冬日挑战极限、完成野营拉练经历的文章,看得罗荣超热血沸腾。

春节假期返校后的第一天,罗荣超便在网上完成兵役登记,并向辅导员提交了入伍申请书。“我想在军营这所大学挑战自我。”罗荣超坚定地说。

“如今,有越来越多像罗荣超一样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了解军营。”复旦大学征兵办副主任范科琪说。

从华东政法大学入伍的某部上等兵费文浩,至今难忘那次迷彩“快闪”。一天,学校下课铃声一响,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声骤起。正当大家惊异之时,20多名身着迷彩服、披挂枪械的酷帅男兵、潇洒女兵闪出人群。

“如果有一天直面战火,我要做横空出世的英雄……”一瞬间,强烈的视听冲击,吸引了数百名学生热情参与。倍感振奋的费文浩和不少受感染的同学现场填报了应征入伍表。

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谈到,一次动人的“快闪”、一个走心的故事、一段无声的小视频,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改变,源于倒逼。去年,上海多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关注国防军事情况调研结果喜忧参半。

喜的是,上海大学生普遍关注国防,经常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忧的是,传统的国防教育、征兵宣传形式手段和内容一时难以跟上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上海警备区领导分析感到,当代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多元化的、订制式的信息,征兵宣传必须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征兵宣传时机上,由征兵季密集宣传转变为常态融入;形式上,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内容上,由高大全转变为多元化。”上海各级兵役机关的思路愈发清晰。

东华大学探索依托抖音平台,发起“来吧,我们不一样”话题,通过抖音展现穿军装前后的鲜明形象对比,以军装承载的军旅文化,向大学生传递参军报国的正能量。

邀请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著名电影演员吴京参与拍摄征兵宣传片,外滩高层楼宇夜间打出征兵宣传标语,制作一组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从军经历微视频在各大高校自媒体平台投放……记者翻看今年上海高校征兵宣传的计划,新颖的方式和内容令人眼前一亮。

一道必须解答的现实课题——

持续提高大学生兵员“含金量”

采访中,多所高校武装部工作人员谈起4位同济大学入伍的大学生士兵赴黎巴嫩参与维和任务的故事。

2017年5月,入伍8个月的4位同济大学生同时被选中赴黎巴嫩参与维和任务,他们跟随分队出色完成维和任务,还在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对分队进行综合评估、例行战备核查等重要工作中担任翻译保障任务。

同济大学武装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婕介绍,这4名大学生士兵懂外语、专业精、综合素质强,掌握维和知识和技能快,让他们很快从同年兵中脱颖而出。

今年的征兵宣传中,201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入伍的大学生刘一乐成为众多大学生眼中的明星。

为攻克部队某型通信指挥系统技术难题,刘一乐主动请缨,经过两个多月奋战,编写出近万行代码,研发出一款针对性强的软件,一举破解了这一难题。

又是一年征兵时,上海的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征兵气息。大学生士兵征集比例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但上海警备区领导的心情却难言轻松:所征大学生“含金量”到底有多重?这成了上海警备区和全市各级兵役机关面临的必答题。

他们认真梳理上海高校学子建功军营的例子深刻感到:征兵工作必须突出重点高校、突出关键环节、突出需求对接,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兵员的“含金量”。

“今年我们将兵役执法检查关口前移,突出重点领域,准确掌握大学生兵员潜力底数及分布情况。”上海市征兵办主任、上海警备区动员局局长陈立新告诉记者,他们将结合兵役执法检查推进高校征兵工作能力提升,把上海56所高校的征兵工作站建成输送优质兵员的“兵工厂”。

2018年,上海市征兵办合理调控指标,通过与部队主动对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将大学生专业与部队需求合理匹配,探索走开专业对口、精准定兵的路子。

一场持续跟进的成长接力——

探索建立全程服务保障模式

春节刚过,服役于江苏某部的大学生士兵张燮林迎来一个特殊的慰问团。复旦大学人武部领导牵头所在院系教职员工奔赴营区,给他送去了母校的问候与关怀。

“无论学生身处何方,都要在服役期内看望,做到‘母校指导员’活动覆盖每一名入伍的大学生!”上海市征兵办副主任陈锡林说,这是上海高校建立完善全程贯通的大学生士兵服务保障模式的一个探索。

同济大学退役大学生阳帅入伍前就憧憬学校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但苦于高考时的选择和学习压力而未能选上这个专业。

“经过部队淬炼,我相信我可以战胜困难。”退伍后,阳帅转专业的大门一下就打开了,一系列暖心政策相继到位,他很顺利地进入了新的学院。

“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妥了落户手续。”上海戏剧学院退伍大学生王安宇拿着户口簿欣喜地从民政部门走了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落户成功的喜悦。

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现有人口2400余万人,一直在严格控制人口红线,为何专门为退役大学生士兵开这道门?因为他们把这些高素质兵员上升到与引进人才同等对待的高度。

为高素质兵员提供一流服务保障是上海一直坚持的理念。多年来,上海不断努力探索,实现了两大转变:一是由出台大学生士兵退役后的优惠政策拓展到服役期间的全程学业关怀;二是由物质上提高补助标准向提供落户和更多就业机会延伸。

“大学生士兵退伍后如何从军营生活过渡到高校学习生活,是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解决的难题。”上海交通大学武装部副部长康健告诉记者,学校一直在探索服役期间“学习不断线”的办法。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一位大四学生参军入伍后,辅导员一直坚持给这名学生寄送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远程辅导,最终这名学生在退役一个月后顺利毕业。

“从入伍到退伍,从复学到毕业,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对于大学生士兵这个特殊群体,我们一直致力于营造入伍安心、服役顺心、退伍放心的氛围,更好激发大学生投身军营、建功立业的热情。”陈立新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