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张良,曾是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清河口边防连一名战士,牺牲时年仅19岁,当兵只有156天。站在张良烈士的墓碑前,思念无尽……当年的一幕幕场景,再次浮现在老班长游清华眼前。
2002年5月,张良和几名战友徒步巡逻4个多小时后,沿着原路返回。在距哨所12公里处,一名战士突然昏倒。张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剩的半壶救命水递给战友,自己与哨长一起返回营部求援。谁知,途中张良因劳累过度也昏倒了,他推开哨长:“我没事,快回哨所找人。”
后来,张良独自一人在戈壁滩上跋涉,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等到哨长带人找到他时,他已严重脱水,停止了呼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手握着武器,一手指着远方。
张良所在的清河口连队,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
也许人们一听到“清河口”,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清泉缕缕、河水潺潺的画面,可谁知道“清河口”这个名字的由来,颇有些辛酸——为了找水,一茬茬官兵先后挖了十几口深井,却总是一无所获。
1964年夏,连队因断水48小时陷入绝境,消息传到了中南海,周总理专门指示用直升机送来了救命水。后来,总理还专门为连队特批了一台运水车,每周出动一次,到80公里外的兄弟连队拉水喝。
出于对水的渴望,官兵把仅有的一口苦水井命名为“甜水井”,将驻地命名为“清河口”。早些时候,因为缺水,连队实行定量用水,一盆水必须经历“早洗脸、晚洗脚、最后浇树”才能完成“使命”;因为苦水矿物质含量超标,新入伍战士普遍有腹泻症状,还有的官兵出现脱发……几年前,在上级的关怀下,官兵们终于喝上了清冽甘甜的净化水。
在清河口官兵的心中,“滴水”那真是“贵如油”。
一次,一个电视台摄制组到连队采访,正好赶上张良生前所在班外出巡逻,便一起踏上了巡逻路。出发时,还是一轮艳阳。可没走多远,戈壁滩上突然狂风大作,浑黄的沙尘遮天蔽日。战士们在骆驼上骑不稳,就用粗麻绳系在腰上,牵着骆驼一步一步往前挪。就这样,大家在沙尘暴中摸索了2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一处背风的悬崖,扎起了帐篷休息。
记者抓住这个机会现场采访,让战士们谈谈感想。可3名战士一张嘴,唇上就渗出了血,班长张松松说:“他们给家里打电话都说这儿很好,这一上了电视,让爹妈看见了还不知多心疼。”
也许,这话说到了大家心坎儿里,3个兵顿时沉默不语。张松松见状对大家说:“咱们是张良班的兵!来,大家一起唱支歌。”在张松松的指挥下,“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嘹亮的歌声在戈壁上空响起。
张松松告诉笔者,他们每次巡逻路过张良墓时,都要给墓碑前的军用水壶里续上半壶水。或许,他们想要“续上”的,正是戍边军人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从心中迸发出的滚烫热情,是他们摸爬滚打、苦练本领洒下的炙热汗水,是流淌在戍边官兵们血脉中的忠诚与担当。
脑海里浮现出战士们黝黑的面容、皲裂的嘴唇,回味着那真挚的歌声,笔者不禁感慨,那几句歌词饱含北疆边防军人的挚爱,有感而发,由情而出,是军人用生命挥洒的音符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