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发现意味深长的美

——读散文集《又是烟雨迷蒙时》


■王宗仁

王贤根新出版散文集《又是烟雨迷蒙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他用心、用情、用力创作的结晶。写亲情乡情,可以触摸到他灵魂向爱恨交织的田园复归,寻找、发现少年时代生活中的乐趣、情趣,哪怕是一些碎片也让人感动;回望军营往事,看到作者用纯净激情难耐的语言,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在现实中把握永恒;漫游山水风光的散文,给读者反复述说的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回忆文学生涯中遇到的良师益友,留存的忠言越来越清晰,那份醇厚质朴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真情写作是王贤根散文的突出特点。他善于捕捉、运用生活中的细节,让其承载自己的感情。

我凝视散文集封面上“迷蒙”二字,回味、寻找其蕴含。

《寻找长城脚下的乡亲》《老兵》《雨中三湾》《回望将军》诸篇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军事题材。确切地说,作者王贤根把战争中的人和事延续到了和平年代。为此,我联想到一个问题:战争的硝烟散失后还有没有英雄,作家如何书写英雄?

今天,昔日战火中壮烈牺牲的英雄极少见到,遇到的大多是平凡的人怀揣理想在创造新生活。即使昔日从战火中滚爬出来的英雄,也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荣誉,怀揣新的抱负。王贤根正是通过笔下一个个平凡人物的业绩告诉人们,英雄不单单存在于军营,生活中的平凡人都会有信念、有使命感。作者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生动而真实地记录、寻找英雄的生活信念、感情依托、精神向往,他凭着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冷静客观的叙述、详略得当的剪裁,用生动的真实细节成功写出了和平年代的英雄人物。

《寻找长城脚下的乡亲》里有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情节,触发我几多感动和联想:长城脚下的大多数村民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戚家军后人,400余年来,一代代人保卫长城、守护长城。王贤根在“骑筑在长城上的敌楼”偶遇一个怀抱一束鲜花的高中女学生。女孩专程从长城上采来鲜花要献给年迈的奶奶。奶奶告诉孙女,他们家族祖上是从浙江来守长城的。奶奶心甘情愿嫁到关外,因为这里离长城近,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高长城上的城楼。王贤根得知情况后和少女约好一个星期后采访老奶奶。

当他如约给女孩打电话时,女孩在电话那头哭泣着告诉他,奶奶昨日去世了,当时身旁还放着那束野花。王贤根的失望、悔恨难以抑制,他写道:“为什么当时我不跟随女孩去拜见这位几百年前守长城的后人呢?……或许老奶奶见到我这个故乡来客,苍老的眼神闪烁着惊喜,拉着我的手叙述祖上和她心中积郁已久的思念;或许她联想到古北口长城抗战的弥漫硝烟……遗憾,这一切都成为遗憾!我默默反省自己,如果我及时去拜见这位老奶奶,倘若她生命有转机,或延续,那不正是求之不得呀!”

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先是像走进幽暗又豁然明朗的感觉,随后是猛地浮起来的轻松。这也是一种美,另外一种美,迷蒙后的意味深长的美。王贤根沉到生活最底层——只身来到长城脚下,千载难逢地寻到守长城的乡亲,眼看就要走进几百年前的岁月,谁料瞬间失掉了。他写下的追悔莫及的文字,沉甸甸地发自内心。我猜测,他在述写这个情节时的心态应该是欲挥笔洒墨,又惜墨如金。舍不去又得不到,我的心也随着他的笔沉浮。恐怕没有人不认为王贤根巧遇的这位抱着鲜花的女孩正是他此次寻访难得的一个收获,这束鲜花必将引领他走进更多守护长城的人家。

我想到了一个词:浅出。只有深入方可浅出。也就是说,作家把一切复杂——深入生活、吃苦受累,甚至生死考验都放在结论之前,留给自己,才能把简洁通晓的作品献给读者。一次遗憾也许就是一部精彩篇章的起点。王贤根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千古长城义乌兵》就是证明。美,往往并不复杂,作家创作出好作品靠的只能是实力。放下身子沉到沸腾生活最底层,不会矮了高度!

王贤根散文中这种迷蒙美其实也是一种本色美,平和而质朴,读起来通情达理、透彻、明快。这种真实的力量使他的散文发出富有柔美而又有硬度的文学声音。

这部散文集的书名有“迷蒙”二字。如何诠释现实生活中懵懂而混沌的状态,大彻大悟大智慧,有时往往都在一闪念中,既浪漫又实际,既简洁又复杂,简单到一语可以点破,复杂到一生难以读懂。“迷蒙”是一种美,智慧之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