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习工作生活,每个官兵都有不少美好愿望。实际生活中,事事如愿、梦想成真的人也有,但不多见。事不如愿、事与愿违的事,倒是经常发生。“愿望是美好的,可结果却是残酷的!”这是不少官兵时常感叹的话题。怎样把美好愿望变成理想结果?这需要付出多方面的艰辛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尽可能地符合客观实际。为此,很有必要懂一点关于动机与结果的辩证道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动机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愿望,结果则是实践活动的客观效果。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也必定会产生某种结果。动机是行动的追求目标,效果是动机的检验根据。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好的动机能产生好的结果,但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简单。有时好的动机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也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事与愿违”和“歪打正着”的事经常发生。判断任何事情,要看动机,但最终要看结果,结果好才算成功。光有好的愿望,没有好的效果,在实践中就是失败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从美好愿望到理想结果,是人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能动实践活动过程。美好愿望要得到理想结果,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实际。首先是对实践活动的主体,即自身能力水平要心中有数,主观愿望和追求要切合实际,不能不靠谱。学习工作的计划、成长进步的目标、对事情结果的期望,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再努力也实现不了,只能徒增烦恼。其次是对实践活动的客体,即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结果要心中有数,预期目标和预测结果要科学,不能异想天开。客观事物有其内在的运动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一定时期内,人们只能解决有条件解决的问题。改变客观事物的雄心再大,事物本身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也只能是徒劳无功。再就是实践活动的行动举措和结果,要注重实效拿结果说话,不能搞形式主义。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尽管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干工作要关注过程,更要注重结果,结果才是检验工作成效的硬指标。要有扎实苦干精神,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不能把心思花在做表面文章上。预定的计划目标受挫,这是常有的事,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及时调整修正,不要为事不如愿找理由下台阶。结果不好没有任何理由,往往是因为对客观事物特点规律认识把握得不好。
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不能只看动机愿望和认识态度,关键是看实际效果,要拿结果说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知不是目的,行才是根本,知与行不可分割,必须知行统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际工作。也只有通过实际工作的成效,才能体现出认识的价值。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理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两个飞跃,一是从感性认识、具体经验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简单地说,即把想法变成说法,再把说法变成办法的飞跃。每个人都在生活实践中,人人皆有想法,只不过成熟不成熟而已。能够把成熟的想法说清楚、道明白是思想认识水平,而能够把这些想法说法变成切实可行的举措办法,并取得明显成效,这才是成就事业的大本事。
既没有切合实际的好想法,也不费功夫去找实在管用的好办法,能不能有好事摊到自己头上?也不能说绝对没有。守株待兔的成语就讲了一个坐在树下乘凉的路人,碰巧拣到一只刚撞死的兔子的典故。但这早已成为千古笑谈!我们不能指望“歪打正着”,老坐在那里等着兔子自己撞死在树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努力把美好愿望变成理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