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双拥视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忠诚守桥五十载 爱民情怀代代传


■刘 忠 石 冬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70年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古城南京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从箪食壶浆迎大军,到沧海横流显本色,从处处都有兵雷锋,到军人免费进公园乘公交,从优先优待特事特办,到挂光荣牌上光荣榜,南京这座历史名城,让军人时刻感受着她的大爱情怀。

新时代双拥站上历史新起点。南京军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维护和增进军政军民团结,实现双拥与文明同频共振,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18年12月29日,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50周年纪念日,也是公路桥维修竣工后恢复通车的日子。为纪念这一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武警江苏总队南京支队守桥官兵排练了一个节目——《战士心中有座桥》,以朗诵配视频的方式,生动再现了50年来官兵忠诚守桥、无私奉献、爱民为民的感人事迹。

1968年6月24日,大桥守护部队正式进驻。50年来,一代代守桥官兵克服种种困难,守卫大桥安全,甘作人民的保护神,用热血和担当书写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大爱情怀。

一个冬夜,一列货车从大桥上飞驰而过。正在执勤的哨兵李洋听到有异常响动,走近一看,发现有3块大铁锭和数十块小铁锭坠落在钢轨附近。“有危险,上行线的列车随时可能通过!”李洋当即决定立即排除险情。就在他开始搬铁锭时,远处传来列车的鸣笛声。列车越来越近,全部搬离铁锭来不及了,李洋迅速打开执勤手电,迎上前去发出紧急停车信号。在刺耳的声音中,满载1600多名乘客的列车终于停稳,司机下车看到现场情况后,紧紧握住李洋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周后,原铁道部致电武警部队:“感谢哨兵忠于职守,果断处置,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引发车毁人亡的特大事故。”

在武警江苏总队南京支队荣誉室,有一件缺角的旧军大衣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是老兵袁沈石舍生忘死救儿童的见证。一天早上8时许,驻地附近的小兄弟俩趁人不注意,悄悄溜到一处无人道口玩耍。此时,上下行线相距数百米的两列火车急速驶来,两个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发现险情的袁沈石快速冲到孩子跟前,一个前扑,奋力把两个孩子推出轨道。就在这一瞬间,列车擦身而过,孩子安然无恙,袁沈石的军大衣下摆右角却被车轮碾掉了。看着被轧烂的军大衣,袁沈石心有余悸。

危难之时,他们是人民的守护神;和平时期,他们是人民的贴心人。夏天高温酷暑,冬日寒风刺骨,更有车辆尾气、噪音相伴。面对艰苦条件,一茬茬官兵无怨无悔,把军人的赤胆忠心和无私奉献刻在大桥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的军民鱼水深情。2013年春节前,官兵在走访中得知,住在桥下的张奶奶有个心愿,想带两个依靠轮椅生活的儿子上大桥看看。官兵分别背起老人的两个儿子,登上10层楼高的铁路桥面和13层楼高的公路桥面,为他们讲解我国自主建造大桥的过程和守桥官兵的感人故事,并为他们拍照留念。张奶奶紧紧握住官兵的手说:“30多年了,我从没见儿子这么开心,谢谢你们!”守桥官兵“背你去看桥”的故事成为南京市民口中的美谈。

50年来,守桥官兵坚守岗位,个个练就了“火眼金睛”和“顺风耳”,处置了一个又一个险情,确保了大桥和车辆、行人的安全;50年来,守桥官兵时刻心系群众安危,共劝阻和救助千余名意图轻生和遭遇危险者,挽救了上千个家庭。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子弟兵的战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时代的长城,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军民一家亲的壮丽篇章。

“雷锋”常驻夫子庙  “志愿之城”美名扬

■姚建兴 云利孝

3月3日上午,著名旅游景点——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广场像过节一样热闹,“雷锋常驻夫子庙”志愿服务馆在这里隆重揭牌。同时,来自陆军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等单位的官兵和学员,相约前来开展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宣传雷锋精神,展示雷锋文化。

1992年,原空军气象学院(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的前身)组织学员到夫子庙开展学雷锋活动,驻宁部队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雷锋常驻夫子庙”的优良传统。27年来,院校几经转隶调整,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且由广场延伸到社区、敬老院等各个角落,赢得市民和游客的好评。一位在昆山工作来南京旅游的塞尔维亚女孩看到解放军学雷锋活动的场景,很是感动,当场为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200元。她说,最崇拜中国的雷锋,自己也想学雷锋去支教,教大山里的孩子学英语。

看到2004年自己身穿军装在大成殿广场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老照片,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院长杨波江告诉笔者:“从1997年开始,我就成为‘雷锋常驻夫子庙’的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据了解,无论是陆军工程大学学员坚持9年的“爱心向黔进”,还是气象海洋学院学员坚持6年的“春晖行动”,都是把雷锋精神向老区、向西部延伸,连起了数千公里的爱心长线。

“雷锋常驻夫子庙”只是南京雷锋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南京这座雷锋没有到过的城市,建有两座相当规模的雷锋文化馆,还有一批实践和传播雷锋精神的雷锋生前战友和雷锋精神传人。从军营到社区,从课堂到广场,军民共同学雷锋已成为争做文明城、双拥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今年2月,“当代雷锋”郭明义来到南京,建立了12支“郭明义学雷锋爱心团队”;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的讲解班长来到南京深造时,自愿当起学雷锋辅导员、宣传员;正在军校学习、连续两年参加“雷锋常驻夫子庙”活动的雷锋班第25任班长毕万昌,依托军校创办“荫为有薪”公益平台,资助了西部地区3名家庭贫困的学生。

每年这个季节,是雷锋生前战友、84岁的南京溧水县人武部原政委赵明才最忙的时候,赴高校、到社区,宣讲雷锋精神、讲述雷锋故事……2月28日,他来到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为年轻一代的雷锋传人加油鼓劲;50多年来,他风雨无阻,坚持到全国各地、军营内外义务传播雷锋精神,退休近30年自费赠送雷锋图书近万册、雷锋照片6万多张,作报告3400多场,听众达182万多人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一辈子像雷锋那样做人。”

服务群众、扶贫帮困、见义勇为……部队官兵积极到地方结穷亲和建立精准扶贫点,开展“为远方战友排忧难”关爱老兵和军属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某部士官李准带着女友到“南京眼”参观时,发现一名妇女掉入江中,立即跳入江中救人;两赴海外执行维和任务、获得南丁格尔奖的东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陈声容,在赴北京出差的高铁上,听到一名孕妇被行李架坠物砸中的广播后,主动前去救助……一件件一桩桩学雷锋的事迹在这里不胜枚举。据南京市文明办的同志介绍,该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280万人,超过140万名志愿者常年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正在创建名副其实的“志愿之城”。

题图摄影:练红宁、苏  阳、张海辉、徐宜佳

题图合成: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