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取桃花春二月。在川藏公路西藏境内交通沿线采访时,正是这里桃花盛开的季节,记者一路走,一路感受藏族群众生活的美好变化。
第一站是西藏东大门昌都市。市委书记阿布告诉记者,解放前的昌都,没有一条正规公路,货物运输主要靠人背畜驮,通信基本靠驿站式传递,照明用的是酥油灯。西藏和平解放后,十八军将士一边进行民主改革,一边进行经济建设,短短几年就修建了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黑昌公路,把昌都初步建成藏东的交通枢纽。
昌都市市长陈军说,十八军官兵为了修建川藏公路,付出很大牺牲,怒江大桥就是一个历史见证。
离开昌都市,记者向西南行驶大约300公里,来到八宿县境内的怒江大桥。这里已建成第三代大桥,第一代大桥已经拆除,但留下了一座桥墩。
守桥的武警战士说,当年在修建怒江大桥时,一名十八军战士夜里检查水泥凝固情况时,不慎陷入尚未凝固的水泥桥墩,当战友们发现时,他仅剩一只手露在外面,而水泥已经凝固。为了早日建成川藏公路,惠及藏族群众,官兵含泪把牺牲的战士浇筑进怒江大桥的桥墩。
在筑路架桥过程中,还留下不少悲壮的故事。记者在怒江隧道旁的悬崖上,看到一幅描绘一位排长跳江殉职场景的岩画。今年已经99岁高龄的郄晋武,当年参加昌都战役时是团长,后来任昌都军分区司令员、西藏军区司令员。记者打电话采访时,他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让女儿告诉记者,他们团参加了昌都战役,代价比较小,但兄弟部队参加修建川藏公路,牺牲却非常大。
据说,当年修路的一个排,一直是施工英雄排。但由于修路太艰辛、条件太恶劣,修建怒江大桥时全排战士都牺牲了,只剩下排长一个人。排长悲痛万分,决心和战友同眠,毅然跳入怒江急流。
如今,怒江大桥已被八宿县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加以保护。记者看到,山上的岩画还展现了筑路大军凿山挖石、挥镐挑土的情景,一旁刻着“加油干”“挖呀”等大字。过往游客为当年英雄的事迹所感动,纷纷停下车拍照留念。
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总长4360公里的“两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为此,3000多名英烈捐躯雪域高原。川藏兵站部、青藏兵站部60多年来为西藏人民和驻军运输各种物资,也牺牲了上千名官兵。武警交通某支队从1996年10月开始保通川藏公路西藏段,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被藏族群众誉为“天路铁军”。
60多年来,以“两路”建设为起点,西藏驻军参与了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965年西藏正式通航,如今已有5座机场;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贯通;2011年7月,西藏第一条高等级公路通车;2013年,墨脱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截至2017年,全区通车里程近10万公里,乡镇、建制村基本通了硬化公路,公路桥梁共计10375座,其中跨度1000米以上特大桥42座。
桥梁飞架江河,天堑变通途。如今,从波密县到林芝市230多公里的路段,两旁是绵延的雪山、河流和森林,被称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
西藏的路,带动了西藏的旅游业。鲁朗镇,堪称川藏公路上的“最美小镇”。经广东省对口援建,该镇已打造成以冰川地貌、高山峡谷和动植物资源景观为主,草甸、森林、河流、湖泊等各种景观并存的优质旅游资源地。
鲁朗镇党委书记边巴对记者说,全镇1400余人主要靠旅游、运输创收,去年人均收入21000元。鲁朗镇70多岁的平措大叔,两个儿子分别开了家庭旅馆,去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平措大叔指着几百张游客留下的名片笑着说,感谢共产党和解放军,给西藏人民修建了一条“幸福路”。
川藏公路也带动了沿线昌都市和林芝市的经济发展。这两个市的主要领导都介绍说,如果拿民主改革的前后60年作比较,现在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提高太多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民主改革60年的光辉岁月,西藏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就没有西藏社会的繁荣进步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感党恩、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西藏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