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出品演出的现实题材话剧《苍穹之上》在北京首都剧场隆重上演。该剧由唐栋、蒲逊、甄进编剧,傅勇凡导演,讲述了几代“航空人”薪火相传、铸造大国重器的感人故事。
话剧《苍穹之上》一开场,便是某型军机首飞当日的热闹场景。随着发动机开启的轰鸣巨响,观众被拉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的军工“航空人”迫于“军转民”的大势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后来自行车制造厂难以维系,所有人的希望濒临破灭之际,设计师江川无奈同意去民营企业当副经理,成雅杰因为自行车推销不出去决定南下经商。就在他们即将永别自己的“心爱之物”时,曾经的总设计师带来了重启型号飞机项目的消息,这也重燃了众人的希望之火。
此后,他们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剧作给空军某军工研究所原本枯燥的生活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展现了剧中“小人物”的真切和质朴。在《苍穹之上》中,人物之小与题材主题之大相映成趣,而架在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则是“情”。以剧中人物小海为例,其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真挚感人的。在这个曾经的叛逆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航空人”所经历的磨难,看到小人物迎来伟大与高贵的精神升华。
《苍穹之上》的舞台呈现十分丰富,从自行车工厂到现代化的飞机制造车间;从简单的脚手架到震撼人心的某型军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舞台上展露无遗。同时,剧作场景的切换也颇具创意——一名指挥人员吹着嘹亮的哨子指挥若干航空制造工人热火朝天工作,其实是在为接下来的场次更换布景。直到该剧谢幕时,压轴出场的指挥人员也没有一句台词,这名指挥人员与众多默默工作的航空制造工人一起,营造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留白,暗合了剧作中平凡者不平凡的主题,彰显出宏大的气象和格局。
在《苍穹之上》里,我们可以从指挥人员、普通制造工人中,从飞行员走向战机的首飞中,也可以从一次次场景转换中感受到这种留白之美。但我期望看到更多的留白。例如,战机设计师去世那个场景,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看到“鲲鹏2.0”首飞,这种遗憾是足够触动人的心弦的。此后关于他的事其实可以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而不用部长出场交代了。换句话说,“航空人”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底色。正如剧作开篇时的那段经典台词所言:“在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看不到希望时,我们会把它埋在心底,当有一天我们有机会去实现它时,它会像有万有引力一般把我们吸引,让我们奋不顾身,奉献一切。这一丝希望,是一通电话,一个消息就足以把它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