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已公布的数字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去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16亿,同比增长5.93%;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中国电影2018年也有不少为人们所称道的电影出现,如《红海行动》《无名之辈》《影》和《邪不压正》等。这都是中国文艺发展进程必然的结果,成绩有目共睹,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艺发展活力的体现。
当然,2018年在文化方面有重要指标作用的影视产业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在外部,全球更加不确定的形势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整个产业的预期来说也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尤其是国际因素的一些复杂影响,会形成怎样的环境影响非常值得关注。内部环境的变化也很复杂。一方面是传统影视产业和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形态。另一方面,原有的高速成长也遇到了新的规范和要求,原有的一些状况需要有新的调整和改变。适应这种内外环境的改变,不断在新的环境下进行新的创作,是社会更高的期许与希望。
尽管如此,有两个方面其实还是让人很有信心:一是中国公众对影视等文化的强劲需求没有改变。一些中小城市对于影视文化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短期内还不会有衰减的趋势。二是不能低估行业本身适应变化的抗压能力和灵活程度。历史上,中华民族往往越是有挑战和复杂情况,被激发出的能力就越强。
与影视业全球实力最强的美国相比,中国2018年的电影票房是600亿多亿人民币,美国则达到了120亿美元,都创造了新高。中国的内部需求在未来的增长还是很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大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量。当然,票房并不是衡量影视发展的标准,但可以说明中国市场仍然有其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劲。这种基于需求展开的市场仍然是有其基础的,而这其实是提升质量和影视界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内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可以对整个产业形成更多的支撑,也是社会内需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影视等产业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运行,其活力仍然会有发挥的空间。机会和基本面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机会是熬出来的,机会是在变化中寻求出来的,未来依然有可期待的空间。目前整个影视产业的平台和整个产业的能力都是过去难以比拟的,而且内部的需求也在要求着更好的提升和更多的创造性。对出现更丰富和更有创造性的高水准作品,包括高质量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观众都抱有很高的期待。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
图片制作:周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