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2019年印度航展上,展示了一款型号为F-21的单发中型战斗机,用于争夺价值150亿美元的印度空军新一轮中型多用途战机军购大单。
不过,此F-21并非F-22“猛禽”战机的“姊妹版”,它看上去更像加装了保形油箱的F-16V战机。这种弥漫着咖喱般怪味的做法背后,是徘徊在美、俄两个武器装备出口大国之间的“印度制造”。
1、“铁杆粉丝”也会动摇
长期以来,印度都是俄罗斯军火商的地盘。从T系列坦克到“米格”系列战机,从1美元购买的二手航母到租买兼有的潜艇,南亚大国几乎七成以上的武器装备都镌刻着俄罗斯制造的历史印记。截至目前,印度已经从俄罗斯进口了总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是俄罗斯武器最大的买主。
可是,近年来,这位俄罗斯武器的“铁杆粉丝”却出现了动摇的迹象。2005年,印度以“甩卖价”购得美国海军即将退役的“特伦顿”号船坞登陆舰。此后,美制装备就开始涌入印度军队的仓库。2010年,美国解除了针对印度的高技术出口限令后,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诸如C-17“环球霸王”运输机、C-130“大力神”运输机、P-8I“海神”反潜巡逻机、AH-64D/E“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CH-47F“支奴干”直升机、M777轻型榴弹炮等主战装备,大多是印度近10年内从美国购买的。
2013年,印度成为当年美国武器最大的外国买家。2014年,印美当年的军贸总额首次超过印俄。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7年,印度从美国进口武器数量增长了557%。
随着交易金额不断攀升,印美军事技术合作也在持续深入。波音公司在印度建立了“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生产线,通用动力公司为印度海军P-17型驱逐舰提供燃气轮机。美国还将为印度国产核动力航母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顶尖的电磁弹射技术。印度更成为首个获得MQ-9B“海上守卫者”无人机的非北约国家。
从印军现役装备的总数来看,俄制装备的比例仍远高于美制装备。不过据印度媒体推算,印美军贸总额有望在未来10年达到1500亿美元。美俄两国在印度军火市场的地位反转,只是时间问题。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冷战”后的印度天空看到极为罕见的一幕:穿着同样“军装”的美制和俄制先进战机,并肩列队飞行。
2、雄心壮志与望眼欲穿
军贸合作折射的是国际形势和国家间关系的变迁,印美武器装备往来背后,是两国因“印太战略”而趋向紧密的利益纽带。
在美国最新版《国防战略报告》中,印度被认为是“志同道合”或者是具有“志同道合”可能的国家。美国前防长马蒂斯曾称,“双方拥有的广泛共同利益,远远超出南亚范围。”2016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加强与印度防务和安全合作”修正案,印度成为美国“重大防务合作伙伴”。去年9月,首届“2+2”美印部长级对话在新德里举行,这标志着印美双边关系进入新的水平。此外,印美已多次开展海上联合作战演习。
在一致的战略利益框架下,印美双方也有各自的“小算盘”。
对于印度而言,采购美式装备有利于武器装备体系多元化发展,避免“一家独大”受制于人。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印度就意识到这一问题。当时印度从欧洲采购“美洲虎”战斗机,就是担心在国防建设上太依赖苏联。印度也是一个“有追求”的国家。据报道,印度在《2018年技术展望及能力路线图》中,展示了未来10年对军事技术的巨大需求,其中包括核动力航母、新一代驱护舰、新一代主战坦克、先进无人机和激光武器等。经过了第五代战斗机合作的噩梦后,印度不再相信,仅依靠俄罗斯的帮助就能实现“十年愿景”。
当然,客观上,美国也愿意加强与印度军事技术合作。印度市场巨大,美国军火企业早就垂涎这块“蛋糕”。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施政思路下,只要有益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事情,美国政府都会倾力相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诸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大军火商就能开出更加符合印度需求的条件,参与印度的武器装备竞标。这次,美国公司为了争取印度客户而专门把F-16V战机改为F-21战机,便是一例。
这,就是印度的雄心壮志与美国的望眼欲穿编织而成的故事。
3、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由于受干扰的因素太多,国家间的防务合作看似紧密实则十分脆弱。印度是印美合作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印度向美国大量采购武器装备,用事与愿违、弊病丛生来形容并不为过。
一方面,美制装备对印军战斗力产生效益相当有限。不难发现,在传统主战装备上,印度依然以俄制装备为主,但在尖端武器、新兴作战领域,印度则更倾向于引进美制装备。然而,未来作战是体系能力的较量,在高端武器装备领域,美俄双方存在较强的技术防范措施,诸如作战数据链、战场情报等核心信息,必定不会互相开放。尽管美俄在装备设计思路上有渐趋一致的迹象,但各自根深蒂固的排斥基因,会给印军塑造体系作战能力制造巨大障碍。此外,美制装备价格过高,印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巨大的装备缺口。
另一方面,印度与美国进行防务合作的潜在风险很大。目前,印度看似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但不可忽视的是,与两个“针锋相对”的军事强国同时做生意,存在极大隐患。2017年美国出台《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对印度在采购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一事上横加干涉。虽然印度最终顶住压力,与俄签订了军售协议,但谁也不知道,印度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一旦美俄关系出现重大变动,美国和俄罗斯都可以把待交付的装备、售后服务保障等关键因素作为筹码,对印度实施胁迫。到那时,印度面临的很可能是骑虎难下的局面。
无论是引进俄式装备还是美式装备,印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带动本国军工制造业发展。然而,在印度有限的经济实力面前,这无疑是个悖论。先有俄罗斯“天价”航母改装费,后有全球最贵“环球霸王”运输机,印度在进口武器装备上入过不少“坑”。同时,大量进口武器装备挤压了印度国内军工产业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如果印度减少25%的武器进口,将会给其国内增加几十万个高技术工作岗位。
左边是美国,右边是俄罗斯,印度应该往哪走?不妨,向前走。
4、“星条旗”不是灵丹妙药
向前走,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实力。遗憾的是,印度军火商一直未能担此重任。印度国产航母、“阿琼”坦克、“光辉”战机,包括最近再次“跳票”的未来步兵战车项目,这些印军的“天字一号”工程无一例外都耗资巨大、耗时漫长,最终却难见成效。
不仅如此,就算是印度购买技术许可证、引进生产线在国内组装的武器装备,其质量也无法与“整装进口”的装备相提并论。苏联曾许可印度公司生产米格-21战机。迄今为止这些战机已经坠毁了近一半。对此,印度媒体称,战机失事是因为采用了印度国内质量不佳的零部件。印度国内的基础工业能力不足,即使引进好的技术,也制造不出好的装备。难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此次战机竞标中明确表示,不愿为瑕疵产品负责。
能力不足源于体制僵化。2001年以前,印度国防工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其中,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拥有50个实验室、4个造船厂和41个军械厂,基本上垄断了印军所有的重点项目。然而,这些项目几乎没有一个能顺利完成。连续几任印度政府都未能对该组织实施有效改革。此后,印度国防工业领域虽然向民营企业开放,但程度依然很低。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发出“印度制造”倡议,希望以提升国防工业能力为牵引,全面振兴国内制造业。在军购项目中,中标的外国厂商要转让全部或部分技术,印度国内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公平竞争,胜出者与中标厂商合作生产。
但是,在印度国内的合资公司中,外资出资的比例上限为49%。无法取得经营权,导致外资对技术转让感到犹豫。
何况,印度还有一个与“印度制造”战略严重违背的政策:允许军队作战单位自行选择一部分武器装备的供应商,以解决一线作战部队装备弹药短缺的问题。
顶层和末端如此相互矛盾,印度武器的国产化谈何容易。
武器装备发展是一门科学,没有捷径可走。“星条旗”并不是印度的灵丹妙药,“印度制造”的前景何在,仍是一团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