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是西藏的东大门,也是西藏最早迎接人民解放军和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3月19日,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繁华市区的昌都市实验小学,探访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
走进这所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的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运动场,左边矗立着教学楼,楼顶上“国华楼”3个黄色大字格外醒目。
“‘国华楼’是为纪念时任十八军军长、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将军而命名的。”学校党总支书记索拥介绍。
西藏和平解放前,仅有2000余名僧侣和贵族子弟在旧式官办学校和私塾学习。“旧西藏的教育十分落后,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农奴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文盲率高达95%。”索拥说。
记者走进由昌都军分区筹措资金修建的国防教育馆,索拥介绍说,昌都战役结束仅2个月,昌都地区就召开了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在昌都地区创办学校,发展昌都地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决议》。1951年初,时任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十八军副政委的王其梅,委派随进藏部队来到昌都的藏学专家李安宅、于式玉夫妇和十八军的同志,与昌都各界人士共同筹办昌都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学。
“当时学校授课主要以藏文为主,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索拥补充说,现在除了藏文课程外,还有汉语文、数学、计算机、音乐等国家规定开设的所有课程;学校从初期的“黑屋子、土凳子、泥孩子”,发展成为电子白板教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等功能性教学齐全的现代化学校。
近年来,学校把西藏革命史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走廊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办学60多年来,该校培养了第一代藏族飞行员罗嘎等1.4万余名学生,他们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35项国家和自治区级荣誉。
一所小学见证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史。从1951年昌都小学正式开学至今,西藏已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
这所小学更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事业欣欣向荣,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各种社会保障日益健全,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正如昌都市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红花向阳,舞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