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培塑士气作为一种重要治军能力,呵护官兵进取之心,激发官兵担当之责,消除官兵后顾之忧,激励广大官兵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
“士气是一支部队无声的语言,士气低迷肯定问题重重,士气高昂必定治军有方。”一位领导干部在当兵蹲连时的讲话让人深有感触。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士气的高低能够反映一支部队建设的质量,抓建部队首先要提振士气。
然而现实中,有些同志对士气这种“无声的语言”重视不够。有的下基层检查只看材料、记录本、统计表等面上的东西,而忽视了官兵的神情、脸色所表达出的信息;有的干工作华而不实,留下一堆问题,令官兵疲惫不堪而没有觉察;有的平时不注重士气培塑,却寄望于通过突击开展某项活动,让士气有根本提高。可以说,不善于观察士气,忽略的是单位整体建设的质效;不善于赢得士气,失去的是基层官兵的信任;不善于培塑士气,削弱的是部队整体战斗力。
士气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部队官兵的士气,源于对信念目标的共同追求、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工作的有效运行、官兵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会“一抓就好、立即见效”,也不能“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士气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提升靠“激”,长期保持靠“治”。只有始终如一从严治军,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才能经常保持士气充盈。
提振军心、培塑士气,贯穿于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在武装暴动失败的革命低潮,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思想的统一;在有人担心“红旗还能打多久”时,毛泽东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篇章,这是信念的树立;在如何赢得群众支持的问题上,我军归纳总结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制度的约束;在如何提高内部凝聚力上,我军广泛开展诉苦运动,干部骨干叫响“看我的、跟我上”,这是情感的调动;在即将夺取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强调“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是精神的延续。正因为如此,我军官兵才得以保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精神状态,产生“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培塑士气作为一种重要治军能力,呵护官兵进取之心,激发官兵担当之责,消除官兵后顾之忧,激励广大官兵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应该扭住根本系统抓建部队,强化教育引导,加强任务锤炼,破除沉疴积弊,把部队带出虎虎生气、堂堂正气、融融暖气。实践证明,培塑士气,也许花费精力多一些,见效慢一点,但抓住的是根本和长远,赢得的是人心,受益的是部队建设和全体官兵。
(作者单位:武警南宁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