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立功喜报:距离“喜”到家门有多远


■李嘉斌 赵治国 本报特约通讯员 唐继光

军功,不是你说立就能立

立功喜报,是指向立功军人家庭报喜的书面材料。

没有一张立功喜报是随随便便得来的,荣誉的背后是艰辛。与新疆军区某装甲团几名立功受奖的官兵交谈,笔者有这样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

“军人用汗水和血水浇铸的荣誉,没有切身体会的人,是掂量不出其分量的。”该团参谋长周志刚,对官兵每一个来之不易的荣誉都会高看一眼、看重几分。

去年6月,“国际军事比赛-2018”“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组项目备赛场上,中士吕玉生驾驶步战车在赛道上飞奔。为缩短越障时间,通过前方崖壁时,他没减速,驾车直接冲了上去。结果,他的下巴狠狠撞上驾驶室前沿,磕开了一道隐隐可见骨头的血口子。

吕玉生强忍疼痛,驾车继续突击。为不影响备赛进度,伤口缝合第3天,他就重返训练场。最终,吕玉生与本组队员一起,打破该项目比赛纪录,夺得单车赛冠军。吕玉生个人被大赛组委会评为“最佳驾驶员”,后来荣立个人一等功。

“受伤失利还要追逐冠军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官兵有一颗金子般的荣誉心……”该团政委樊江伟在一次宣讲中这样讲道。如何呵护官兵的荣誉心,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2017年8月,该团四级军士长高天龙和下士朱鹏,代表中国陆军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军械能手”项目比赛,高天龙夺得榴弹炮修理冠军,朱鹏夺得轻武器修理和射击冠军,分别荣立个人一等功。

一等功奖章、证书和喜报发到该团后,团里第一时间召开表彰大会。随后,部队派出财务股股长陈奇、管理股股长王为,分赴高天龙和朱鹏的家乡,协调当地政府和人武部,举办隆重的仪式,将喜报热热闹闹送到他们家中。

在军地领导、学生和乡亲们的簇拥下,礼仪队在道路两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天龙身披绶带、胸戴红花、手捧鲜花,走进位于甘肃省民乐县新天镇高新村的家。

高天龙父亲接过喜报的那一刻,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妻子在一旁幸福得直掉泪,5岁的儿子喊着让爸爸将大红花戴到自己胸前。

以同样高调的方式收到喜报的还有朱鹏。他说,从没想到自己能与县里考上清华的“状元”一样风光。

从湖南省新邵县人武部政委李金民手中接过喜报和慰问金后,朱鹏76岁高龄的奶奶不停地向孙子竖大拇指。更让她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十里八乡到家给朱鹏介绍对象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除了“立功喜报送回家”,该团还有更多暖心举措——

去年初,该团四级军士长程江家属刚随军,就在新建士官家属楼分到一套住房。这得益于该团《随军官兵荣誉积分办法》中的一个条款——荣誉积分高者,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住房。

去年12月上旬的一天,凌晨4点,气温降至-13℃,全团官兵站在营门两侧,静待功臣回营。原来,该团12名官兵参加了全军“先知·兵圣-2018”战术级人机对抗挑战赛,一举取得8个项目的大奖。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全团官兵专门为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前不久,上级比武竞赛任务刚下达到该团,官兵们就争先恐后报名。练兵场上,为荣誉拼搏的身影越来越多。

今天,我们让夺得荣誉的官兵风光无限;明天,就会有更多人激情无限地夺得更大的荣誉。

喜报,到家不该“静悄悄”

其实,上士刘中春去县里人武部“领”喜报时,也问过人武部的同志,为啥没有敲锣打鼓送到家里。

他得到的答复是:“咱们县立三等功的同志比较多,我们人手不够,只好通知本人或家属来领取。”

“呵护官兵的荣誉心,我们部队尽全力做好,但官兵家乡的民政部门和人武部能不能做好?我们心里没有底。”该团政委樊江伟说:“按理说,作战部队不应该直接把官兵们的立功喜报送回家。只因这些年官兵们的喜报在回家路上遭遇了太多失望,不得已,我们才亲自去送。”

为此,笔者连线了几名在人武部工作的同志——

“主要原因就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要求必须怎样把官兵的喜报送到家,也没有明确的实施办法。总之,这是一项既不问责也不加分的工作。”某地人武部秦科长说,上级考核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征兵、训练、安全等重大工作,没有涉及到每年送了多少张立功喜报。送不送,怎么送,全凭“自觉”。

在一定程度上,这直接导致了各区(县)人武部很难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送喜报工作中。

在某军分区任职的杨参谋告诉笔者,送喜报时,人武部大多要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参加,以显重视。但有的兵员大县一年能有几十名官兵荣立三等功。“地方领导需要处理的工作很多,不是一等功、二等功这样的喜报,我们都不好意思去找领导协调。”

前往甘肃为官兵送喜报的管理股股长王为,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虽然与当地人武部接洽时,同志们非常热情,也十分积极地张罗送喜报的仪式,但是在邀请当地政府领导时,还是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王股长说:“当地领导原本表态,要亲自把立功官兵的喜报送到家。结果,因为有临时突击任务,那名领导一连3天都抽不开身。”

如果说兵员大县遇有这种尴尬有因可诉,那么中士小梁的遭遇却无处可查缘由。

小梁的家乡在东部某沿海城市。当地应征入伍的兵员并不多,在部队一直服役的更是寥寥无几。拿小梁的话说:“目前,整个镇还在部队服役的,就剩我这一棵独苗了。”

当初入伍时,当地人武部的同志又是请小梁全家吃饭,又是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到高铁站,让全家备感光荣。可小梁一进部队营门,当地政府和人武部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入伍5年,小梁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家人不仅没盼到敲锣打鼓送喜报的热闹场面和荣光,喜报还不慎“走失”过一张。

“家里人差的不是慰问的钱和物,而是一颗心。”该团二级军士长方政刚说,每一名官兵入伍时,都揣着一个“干出样子、为家乡争光”的梦想。当这个梦想通过官兵们付出汗水甚至鲜血实现之后,家人却感受不到这份荣誉带来的荣光,他们的内心难免有些失落。

该团副政委王宏涛提出建议:能不能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明确哪种类型的荣誉,可以由部队上门送;哪种类型的荣誉,应该由人武部或地方民政部门联合送。这样,在厘清责任范围的同时,也规范了送喜报的程序和方法,避免出现“部队担心送不到”“不管送不送,人武部都不会被问责”和“啥类型的喜报都要等当地主要领导送”等现象。

这个“喜”到底该谁来报、如何报

去年9月,该团首次将两名一等功臣的立功喜报送回家后,引起较大反响,甚至引来中央电视台《军营大拜年》节目组为其做专题电视片。

春节前,全军许多单位也纷纷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送喜报回家”活动。有的单位甚至组建多支小分队,将三等功及以上荣誉的喜报全部送到官兵的家乡。

该团组织股股长闫浩在欣喜的同时,心中又感到些许不妥,“其实,作战部队一下派出这么多干部,还是比较牵扯精力的。”

那么,官兵们的立功喜报究竟该由谁来送?如何送?到底有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

为立功人员送喜报,历来是我军一项重要的荣誉激励制度。

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王稼祥等就联名发出通知,明确要表扬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的英勇行为。

解放战争中,新四军一师二团提出了“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有功报功,论功行赏,人民功臣,个个尊敬”的口号,还建立了“三证”,即个人有“功劳簿”,连队有“功劳簿”,家里发“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1951年4月,志愿军政治部规定,凡立功与当选英雄模范的个人与单位,均按等级给予奖励,主要有:会议嘉奖,通令嘉奖,授予奖旗、奖状、奖章、奖证、纪念证,军旗前照相,给家庭寄喜报,编撰传记,登报表扬及向全国广播。这是全军首次将寄喜报工作写入军事法规之中。

2014年7月27日,经习主席批准,原解放军四总部制定了《军队奖励和表彰管理规定》,其中第十九条明确:人民武装部收到受奖通知书和喜报后,应当协调民政部门举行一定仪式向受奖个人家庭送喜报,并协调当地媒体做好事迹宣扬工作。这个规定为送喜报提供了法理依据。

“呵护官兵的荣誉心,部队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作为“立功喜报送回家”发起人,该团政委樊江伟这样认为。

樊江伟说:“从中央下发文件到省、市、县、乡镇,再到村委会、居委会,有6个环节。部队和地方政府、人武部、民政局,不管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政策落实打折扣。”在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官兵荣誉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军地各级“还需再多花点心思、动点脑子、使点劲儿”的建议。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