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院校3名新聘文职人员初入军营话感受
无悔青春报国志
“海归”硕士有了大家庭
■火箭军工程大学文职人员 刘晓舟
“献身强军事业,成就人生梦想”“身着‘孔雀蓝’,强军展风采” “火箭军工程大学欢迎您”……火红的欢迎横幅、整齐的欢迎队伍,我参加火箭军首期文职人员岗前培训时,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报到迎新仪式会这么隆重,初入军营,大家被官兵们的热情深深感动。
几个月前,我到学校职业教育中心报到时,也曾感受到同样的热情。中心主任赵洪涛递上一杯热水,详细了解我的家庭、过去的工作等情况,以及现在还有什么困难。同一办公室的参谋张勇不辞辛苦,带着我到几个部门一一报到盖章签字并熟悉工作环境,手把手教我使用办公软件系统,领取被装时考虑衣物较多,还开着私家车帮我拉回来……
一个人到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特别渴望被关照。我从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考上了韩国国立庆尚大学,22岁的女孩子只身一人拖着几个大箱子,从西安中转沈阳飞到首尔,坐了5个小时的大巴车来到学校所在的晋州市,再倒1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学校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漆黑的夜晚、陌生的国度,身在异国他乡的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身在异乡,心系祖国”。
1年半本科交换生、3年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近5年的海外留学时光,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织,让我的生活五彩斑斓。然而,每到中秋或春节都会成为海外留学生最为思乡的日子。这个时候,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就像一家人,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亲近伟大的祖国。
“祖国给我的越多,我越要加倍努力回馈给祖国。”渐渐地,我产生了这种强烈的愿望。毕业后,本可继续攻读博士或留在国外当中文老师,但我义无反顾选择了回国工作,成为一名地方大学老师。
“闺女,军队今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要不你也去试试。”去年的一天,父亲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出生在军人世家,姥姥、姥爷曾在第一支进藏部队工作,有着26年军龄的父亲虽然早已从部队转业,却时刻不忘关注国防建设。
“军营里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父亲如此留恋和不舍?”为了寻找心中的答案,我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专心备考。如今,沿着父辈的足迹,我以“不穿军装的战友”身份走进军营。
来到岗前培训大队,原以为教员们都是一张张冷酷的脸,没想到都超级“暖”。第一次叠被子,反复尝试了几次还是不能叠成“豆腐块”。于是,教员手把手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教:“被子是三分叠七分修,不能着急,严抠细训,这就是军人作风。”
忘不了大队长刘亚兴为方便大家游泳、健身、洗澡,给每名校外来的培训学员办理校园一卡通;忘不了大队政委王欣瑜把自己8岁的女儿留在办公室,连夜护送突发高烧的学员去医院……组织的关怀和战友的温暖,让我读懂了父亲的部队情结,我一定要把责任融入强军实践,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在强军路上续写父辈的荣光。
“南开骄子”登上大舞台
■火箭军指挥学院文职人员 李 晨
“我们学校是一所中高级军官进修学校,很多学员都是师团级军官,他们大多是单位的主官,你们今后要习惯于给年龄比你们大、职务比你们高的人上课。”报到第一天,教研室主任金忠严的一番话语,让刚到而立之年的我有点发怵,但又十分期待。
与将校军官谈文论史,这样的机会和舞台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2015年我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后,意外进入了家乡某电视台从事宣传文案工作。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份工作既体面,待遇也不错,但事实上,这并非我所爱,因为这份工作与我之前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大关系。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找对单位,找对适合自己的事业平台。去年,得知军队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在众多部队招录岗位中,我看到了火箭军指挥学院招收历史专业的助教,随即萌生了报考的念头。
当我在网上报名时,身边有人不是很理解:为何要“跳槽”,而且是“背井离乡”式的“跳槽”?其实,我的理由很简单:一方面是希望学有所用、学为所用。我从小喜欢学习历史特别是军事史,渴望有一个施展才华、成就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另一方面是为了圆那个曾经因为身体原因而无法实现的军旅梦。
梦想是奋斗的原动力,激情是青春的“加油站”。很幸运,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我被火箭军指挥学院录取。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从走进这所为战略导弹部队培养指挥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那天起,我就在思考:学院作为火箭军指挥人才培训中心和火箭军军事理论研究中心,像我这样的小辈能不能有所作为,又该如何有大的作为?
报到第二天,我参加学院一个结业典礼。典礼上,政治工作系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李媛媛登台发言,她年纪与我相仿,发言温文尔雅,侃侃而谈,颇具风度和气质。
会后,我了解到,她从2012年军校毕业后便来到这里,多次在各类教学比武中摘金夺银,现在已经是学院年轻教员中的优秀代表。去年11月21日,“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宣传采访活动第七站走进学院时,她获赠了军运会观赛直通车邀请函。从她的经历中,我感觉到这里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地方。
“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军政兼优。”漫步校园,我无意间看到了学校的校训,也联想起母校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细细品味,投身军旅、报效国家,称得上是允公;充实自身、完善自我,称得上是允能;根据世界潮流和军队需求,能够努力站在时代最前沿,称得上是日新月异。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这些年,“海归”硕士王川阳、“北大骄子”高明等从军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文职人员政策大环境这么好,只要勤奋努力,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强军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二次入营”投身大熔炉
■火箭军工程大学文职人员 王 平
“开学后,学校要组织新入职教员开展教学比武,请你提前做好准备。”年初入职报到后,我怎么也没想到,迎接我的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教学关”。
“军营就是一座大熔炉,进去时是块生铁,锻造后就是块好钢。”穿过军装的人,都能体会到军营带给他们的人生蜕变。对于“二次入营”的我来讲,更是如此。
2011年底,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读大四那年,我从湖北省石首市人武部身着一身沙漠迷彩,胸戴大红花,踏上了驶向北方的列车。
初到北方,寒冷的天气让我极其不适。新训期间,手背上顺着皮肤的纹路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艰苦的训练、繁重的任务,加上严格的管理,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虽然条件艰苦,心理落差较大,但我始终坚信:同龄人能坚持,我作为一个体校生,更没有退却的理由。
我的一个同年兵老乡,入伍前是父母管不住、学校教不听类型的,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他经过部队两年的摔打磨炼,就像换了一个人,第二年还被营里作为驾驶员人选推荐去司训大队培养。虽然我不像他那样经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但从军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养成了“不服输、不放弃”的意志和品格。
2013年底,我服役期满退伍后,一边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一边备战考研,想要重新捡起暂搁了两年的学业,难度可想而知。我一再鼓励自己,不要放弃,不能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退伍第二年,我顺利考上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2017年9月,我从媒体上读到习主席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后,备受鼓舞,萌生了再次走进军营的想法。
尽管我内心深处一直对军营恋恋不舍,可是想要二次入伍,年龄上已经不允许。2018年,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我感到再进军营的机会来了,于是毫不犹豫报了名。经过一路过关斩将,如今我再次走进心爱的军营,成为火箭军工程大学的一名军体教员。
从学生到教员,变换的不仅是身份。在教学比武中,由于在PPT制作运用和课程理论试讲上不熟练、不自信,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于是我加班加点备课,反复试讲,虚心向教研室主任、专家和教员请教,踏上了“加钢淬火”的征途。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军营就是一座大熔炉,今后在文职人员岗位上,我会凝心聚力履行职责、干好本职工作,让最美的人生芳华在强军征途上再次绽放。
(王欣瑜、吴熙昊、特约记者钟福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