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在浙江省钱塘江以南、濒临东海的四明山,山不算高,景不算奇,却因70余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在这里开辟抗日根据地而声威大震。这支后来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第3旅的部队,在随后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屡建奇功。
党中央、毛主席布局浙东
1941年4月,日军为封锁浙东海岸线,控制宁波等重要港口,以4万兵力发动了宁(波)绍(兴)战役,杭甬路两侧、杭州湾以南纵横400里的宁绍地区沦为敌占区。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浙东人民的抗日怒火。
浙东地区北起上海,南接福建,西近杭州,东临舟山群岛,是日军侵华后重点控制的登陆点。4月30日,党中央、毛主席电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出浙东“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此区有大发展前途,可划为第8师区域”。
华中局领导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从电文的口气中感到,这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必须坚决执行。于是立即作出部署。6月初,正在上海治病的皖南特委书记谭启龙临危受命。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找谭启龙谈话,向他传达了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要他以中共上海浦东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基础,到浙东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谭启龙领受任务后,很快会见了浦东地下党特委的同志,具体研究了南渡方案。随后,浦东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800余人,分七批南渡杭州湾,到达浙东的三北地区(指慈溪、余姚、镇海以北)。
这支先期到达浙东的部队,此时已取得国民党第3战区淞沪游击纵队第5支队番号,并根据华中局“灰色隐蔽”的指示,到三北后与驻这里的国民党淞沪游击纵队薛天白部联络,又取得了第3支队的番号。随后,他们积极动员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不久就在三北站稳了脚跟。
谭启龙到达三北后,很快与浙东的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在深入了解敌情我情和地理情况后,于次年6月20日向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提出了成立苏浙边区游击司令部,将浙东划分为三北、四明山等六个游击区的建议,并请求抽调一批得力干部来加强领导。新四军军部立即抽调了20余名经验丰富的领导骨干到浙东。
寻找持久抗战的立足点
1942年7月中旬,新四军抽调的何克希、张文碧、刘享云等领导骨干陆续到达三北,与谭启龙会合。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委员会、以何克希为书记的浙东军政委员会随之宣告成立。随后又建立了四个地区级工作委员会(包括三北、四明、会稽和三东),成立了海上和敌伪工作委员会。部队仍使用国民党部队的番号,统一整编为第3、第4、第5支队,指战员共1261人;指挥机关简称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
1942年5月,日军发起浙赣战役,驻宁绍地区的不少国民党游杂部队先后投降日军。在此严峻形势下,华中局于8月12日作出了浙东应“迅速取得四明山和会稽山为主要阵地”的指示。浙东区党委于9月22日在慈北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三北和四明地区的情况,认为三北地区是一条长形沿海地带,大部队难以辗转;而四明山位于宁波至东阳公路以北,曹娥江口至嵊县以东,绵延数百里连接七个县,又是日伪顽力量相对薄弱地区;更重要的是,山地游击战是新四军的拿手好戏,从而提出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工作方针。
10月7日,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等率第3支队向四明山挺进,当夜在阳觉殿宿营。8日拂晓,遭到日军“扫荡”部队300余人的突袭,部队迅速抢占了殿前有利地形与敌展开激战。经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毙日伪军100多人。
与此相呼应,留在三北的第5支队在参谋长刘享云的指挥下,于10月9日在姚北的竹山岙设伏,歼灭日军30余人。两战两捷,部队声威大震。
10月10日,挺进部队渡过姚江进入四明山地区,占领了慈南。部队迅速开展宣传抗日和统战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开明士绅的大力支持,很快建立了四明山区第一个办事处和联络站,沟通了与三北的联络。
拔“钉子”落脚四明山腹地
1943年元旦过后,新四军军部根据浙东的抗战形势发展需要,再次从第1师、第6师抽调了100多名干部加强浙东工作。浙东区党委于2月中旬对司、政机关作了调整加强,将第4、第5支队合并成新的第5支队,把诸北八乡抗日自卫大队编入第3支队,并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军政训练,提高战斗力。
谭启龙、何克希初进四明山时,就开始选择区党委和指挥机关的落脚点。经过了解分析,他们将目光集中到四明山腹地的一个重镇——梁弄。
梁弄是姚南山区一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大镇,道路与上虞、嵊县、奉化等县相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该地已被日伪军的一个营侵占,守敌360余人。三北游击司令部决心拔掉这颗“钉子”,由刘享云率第3支队主力解决驻守镇里的敌伪主力。
部队于4月22日夜间出发奔袭梁弄。据刘享云后来回忆,出发前下过一场大雨,部队是踩着泥泞的道路到达进攻集结地域的。次日凌晨3时战斗打响,睡梦中惊醒的守敌凭借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负隅顽抗,战斗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由于战斗发起突然,驻余姚、上虞的敌伪军迟迟没有发现。黄昏时分,敌伪营长等不到援兵,放弃据守,率少数残兵逃跑。
收复梁弄后,浙东区党委和三北司令部就进驻了梁弄和附近的横坎头村。随即,他们组成四明地委班子展开工作,并派出交通员到金萧铁路线两侧村镇,设法与金华地区的地下党取得了联系;随后又成立金萧地委,把金义浦地区的几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800余人合并成立金萧支队,从而使会稽山和金萧线两侧的抗日烽火再次燃烧起来。
此时,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认为,我党浙东地区的部队已无作“灰色隐蔽”的必要,新四军军部于12月22日发布了“关于浙东抗日人民自卫军改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命令”,正式打出了新四军的旗号。所属部队统一编为第3支队、第5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及警卫、海防大队等,共有主力2300余人,地方部队1300余人。
1943年12月29日成立的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最高行政机关。临时行政委员会立即颁布了《施政纲领》,按“三三制原则”组成抗日民主政府。
战火中铸就的英雄群像
在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群体。
“观杰中队”。1944年秋天,汪伪中央税警团在姚北一带大肆抢粮,三北军民奋起进行反抢粮斗争。7月31日,伪税警团集中七个连600余人,携带各种轻重武器,于拂晓时窜到东埠头报复。浙东游击纵队第3支队、第5支队和海防大队与敌展开激战。第5支队第7中队在中队长观杰的率领下,顶着酷热的太阳连续打了5个小时的阻击。下午,王胜支队长想把第7中队换下来休息,但观杰说:“打了几个小时,我们已摸着了敌人的脾气,让兄弟部队从两侧往里打,我们从正面压过去就可以加快解决战斗!”随后,第7中队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迅速从正面突入敌人的阵地。但伪税警团收缩兵力,退入清隐寺五神堂凭坚顽抗。第一次冲击失利,有数名战士牺牲。观杰再次组织进攻,在支队两挺重机枪的掩护下,亲率两个班向五神堂发起第二次进攻,不幸中弹牺牲。战士们高喊着为烈士报仇的口号,一鼓作气攻克了五神堂。这次战斗毙敌营长以下100余人,第7中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浙东游击纵队特授予第7中队“观杰中队”的光荣称号。
大鱼山勇士。1944年夏,盟军在太平洋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正向中国海岸靠近。浙东游击纵队领导指示所属海防大队隐蔽占领大鱼山岛,作为进军舟山群岛配合盟军的跳板。
大鱼山是个长6公里、宽1.5公里的小岛,有400来户人家,岛上有伪舟山保安总队一个分队驻守。
8月20日晚,海防大队陈铁康副大队长率第1中队70余名指战员,分乘五艘帆船,从古窑浦起航,于21日凌晨登上大鱼山岛。岛上伪军分队长张阿龙是个凶险狡诈之人,他把他的分队化装成岛上居民潜伏起来,自己于夜间划舢板偷偷出岛,向岱山日军报告了我军登陆消息。日寇立即调集岱山、舟山的日伪军500余人,分乘一艘兵舰两艘登陆艇和十多条机帆船,在两架轰炸机的掩护下向大鱼山岛发起了陆海空联合进攻。
上岛的海防第1中队指战员第一次面对立体战争,指战员个个临危不惧,在陈铁康的指挥下迅速抢占岛上制高点,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登岛部队的伤亡不断增加,弹药渐渐耗尽,最后只能与冲上阵地的日伪军展开肉搏。战至下午3时,海防第1中队毙日伪军70余人,副大队长陈铁康、中队长程克明、指导员严洪珠等43名指战员牺牲。10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电讯“舟山群岛我海防队重创敌寇”一文,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大鱼山岛43勇士的英名从此流传。
在浴血斗争中捷报频传
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浙东游击纵队迎来了开辟四明山根据地以来空前的好形势。
自从打出新四军旗号之后,人民群众看到了这是一支人民自己的抗日队伍。只要浙东游击纵队出击打鬼子,就会有一支以地方自卫队为骨干的队伍开过来,抬担架、押俘虏、收集枪支弹药、追赶逃跑的敌人。主动找部队要求参军的青年也越来越多。9月中旬,浙东游击纵队接连在三北地区发起3次“大破袭”,每次都有数以千计的群众参加。
这个时候,各游击根据地仿佛开展竞赛似的:你打得好,我比你打得还好!
8月21日,浦东支队在朱家店伏击了50来人的一股出扰日军,当场歼灭40余人。接着,他们又打掉沙陀庙伪军一个据点,歼灭伪军一个中队。
金萧支队拔除三都的伪军据点,更有点传奇色彩。他们事先经过侦察,摸清了敌碉堡的分布情况和敌人的活动规律,组织了40人的短枪队,趁群众赶集那一天混进了敌人营区,一举活捉了守敌官兵26人,拔掉了三个碉堡,自己无一伤亡。
在鄞西的第5支队第5中队,于9月21日伏击了在银山抢粮的250余人的日伪军,击毙日伪军30余人,使敌人所抢的稻谷一粒也没能拿走。有个被俘的日军上等兵栗花落岩,坚决要求加入新四军,宣布不再效忠天皇。
到了1945年上半年,喜讯更是接二连三。就在这年春夏之间,新四军苏浙军区第4纵队的两个支队共5000余人东渡新安江,与浙东游击纵队胜利会师,使浙东与浙西的游击根据地连成了一片。这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先后发起会稽与四明等重大战役,聚力打击敌寇,直至抗战胜利。
同年9月,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当这支1.5万人的抗日队伍挥泪告别浙东的父老乡亲时,他们留下了一块面积2万平方公里、拥有4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19块著名抗日根据地之一。在4年多的浴血奋战中,他们抗击和牵制了4万多的日伪军,有988名战友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