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一种精神一直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守,构筑起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一书(山东美术出版社),用30个雷锋故事,为我们树起通往精神家园的30个路标。
《学习雷锋好榜样》书薄情深,不盈70页之中能寓大道理,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传播雷锋精神的有益尝试。这本书的语言清新自然,配图像汉代画像砖一样,不求精致与全局,只截取一个最灵动的瞬间,或感动、或热烈、或凝思,总能给人传递无限遐想。30个故事像纪录片的镜头,不雕琢不溢美,讲述的是成长而非成名,成人而非成功,成材而非成才。
成长,而勿追逐“成名”。
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雷锋22岁的人生比太多人青春短暂,却比许多人浓郁深刻。他真实,他不是神;他温暖,他不是消费的对象;他伟大,他不容被调侃、被虚无。我们体会这样的生命密度:身在食堂就帮厨,路遇春耕就扛锄头,时间总能挤,本领要靠钻,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是以怎样的生命动能在短短的人生里积累了厚重的质量!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偶像从来不是容颜易逝的“小鲜肉”,而是拨动着昂扬生命强音的学习榜样。
成人,而莫只为“成功”。
这本彩色绘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普通平凡、乐观向上的青年形象。雷锋就像一个亲切的邻家哥哥,生活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用自己日积月累的日常简单举动,证明了伟大是从一步一步的平凡中走出,光辉是在一点一点的温度中积累的。雷锋身上那种带着时代特殊印痕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当然不能亦步亦趋地复制在今天的生活里,但他把助人当快乐的质朴,把为人当生命的品格,永远是一个时代最昂扬向上的风范。功名总归尘与土,经不住风雨冲刷;最终,天地间大写的人、古道热肠的人、行得端立得正的人,才是经得起历史淘洗和证明、具有正能量的人。
成材,而非急于“成才”。
一百多年前,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堂在呈递给光绪帝的奏章上写下两行字:“为天下储人材,为国家图富强。”“人才”二字当时还写作“人材”。“才”是有才能、有本事的人,“材”是可雕琢、可塑造的原料。两个字的区别,简单说,“成材”是通往“成才”的路,经过如琢如磨凤凰涅槃,“材”能成才。在本书中,我们读到这样的生动画面:雷锋钻研驾驶技术到痴迷,吃饭的时候还把脚放在桌子腿上,练习脚踏离合的动作;经常拎着一只小箱子,里面装着各类书籍,他说理论就像人生的方向盘;他为农民去施粪积肥,为灾区捐出所有积蓄,节约每滴汽油……可见,世上没有天然成才的道路,每一块平凡的材料,只有奋力升华自己,才能最终成才。
一个时期以来,有时看到人心浮躁、利欲熏心,不免感叹“雷锋叔叔不见了”;有时听到好人好事的消息,又欣喜于“雷锋叔叔回来了”;有时忧虑学雷锋的形式主义,于是批评“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有时担心雷锋精神无法在下一代人心里扎根,终有一天会飘零,于是呼吁“让雷锋有常住户口”。但是,对雷锋精神的呼唤从来没有停止过,雷锋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奔向未来的希望。
如果你继续发问,那“希望”是什么呢?无数声音将回答:是向上的奋斗,是向善的奉献。那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那是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那是刻入我们灵魂的遗传基因。今天,我们乐于用一个名字来代表这种希望,让它更具体,更亲切——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就要像雷锋那样,不断奋斗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