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装步三连,主要瞄准提高党支部战斗力帮建;对修理连,着重围绕密切官兵关系帮建;对导弹连,重点从培养训练骨干帮建……”2月底,某部一些官兵在局域网上看到重新修订的机关帮建基层计划后留言,下“针”功夫才会有真效果,希望以后的帮建都像这样有针对性。
中医上有“针法”一说,指的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某个穴位后,能调整气血,治疗病症。对于扎针精确的针灸医生,大家会夸他有“针”功夫。同样,帮建基层也需要这种“针”功夫。如果不把帮建对象的“脉”号准、“穴”找准,不仅达不到帮建目的,还可能会“扎”出新的病来。
某连队的建设水平一直是“副班长”,机关好几茬工作组来帮建时,都先给连队喂“十全大补汤”,结果连队建设虽然一时有起色、有进步,但很难保持连续性。去年6月,该部两名机关干部在与连队官兵“五同”1个月后,按照“提心气、扬正气、争口气”的思路持续抓建,终于让连队在年底捧回了“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牌。谈起打翻身仗的体会,连队干部说:“两名机关干部的针对性帮建,功不可没。”
管理学上有这样一句名言:“当把问题的根源找准了的时候,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了一半。”尤其是在当前,各部队都是小机关、大基层,破解“小马拉大车”的困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精准帮建。把帮建对象的问题根源找准、把帮建人员选准、把帮建措施定准,这样有针对性地帮建,怎能不取得实效?
没有针对性,难有实效性。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可为什么个别机关干部还是不愿意下“针”功夫呢?细究原因会发现,根子在于服务基层的意识树立得不牢。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教育之外,还应从完善考评机制入手,“逼”着机关干部在帮建基层时下“针”功、出实招。去年初,陆军某旅在对准备帮建的10个连队集体会诊后,确定由10名机关干部对这些连队进行“靶向治疗”。帮建中,该旅既给这些机关干部定“路线图”“时间表”,也与他们签“责任书”“军令状”。帮建开始后,这些机关干部都在帮建中“一针见血”讲问题,“细针密线”补漏洞,“磨杵成针”打基础,当年便有4个连队跨入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