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自古至今,咏柳的诗词不可胜数。那含情脉脉的“曲江柳”,摇曳情思的“章台柳”,迎来送往的“灞桥柳”,给“诗家”点燃了多少创作的灵感,又给我们留下多少绝美的佳句。
然而,爱柳、咏柳者众,“有心插柳”者却未必多。正如《增广贤文》中明白写着“有意栽花”“无心插柳”,人们似乎更愿意把精力用在栽花上,对待插柳就不那么用心了,即便后者的成功率更高。
何以如此?其一,柳树生命力强、容易成活,随手一插就可绿树成荫,既然如此,何必太费心思?其二,“花明”而“柳暗”,花开满园之时必是鲜艳夺目,而柳树种得再好,也难以引人注目。其三,栽花见效快,短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总能见到成果,插柳就不同了,“十年树木”的结果,多半是“后人乘凉”。
然而,笔者还是宁将“无心插柳”的“无”,易作一个“有”。毕竟,世上的事成如容易却艰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多半靠运气。倘若一镐一个坑、一坑一棵树,今天栽之无意、日后“植”之不理,结果可能是“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又有什么意思?
真想把树种好,终究还须用心。回顾历史,那些因“插柳”而成名,受众人敬仰、传千年佳话的人,无一不是“有心插柳”——
西汉名将周亚夫,治军很有水平,爱柳也很出名,他率军驻扎在细柳,又种下很多柳树,使军营从此得名“柳营”。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把从长安带去的柳树种在大昭寺前,这“公主柳”至今郁郁葱葱,成为民族团结的不朽象征。柳宗元本就姓柳,又到柳州任职,还在柳江西岸种了很多柳树,更成为一段美谈。晚清名将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带兵在河西走廊沿途植柳,使“左公柳”成就了“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试想,这些人当年“插柳”之时,必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倾注了不少心血的。他们不会因为柳树生命力强、容易成活,就种得漫不经心、浮皮潦草;不会因为柳树不如鲜花明艳,就忽视种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他们栽树为的是长远之利、众人之利,而非一时之利、一己之利。正因此,他们种树种出了名堂、荫泽了后世,最终也把自己种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有时候,从“无心插柳”到“有心插柳”,需要一个演进的过程。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第一架“捕食者”无人机是在仓促间加入战斗的,当时战地指挥官并未对其抱太大期望,但效果之好却出人意料。这反过来又促使美军加大了研制无人机的投入,获得巨大成功。实际上,许多成功的事业,起初未必有缜密的计划,反而可能是误打误撞,但只要发现了那缕通往胜利的微光,就必须重视起来、较真起来,不能再继续“无心插柳”了。
也有时候,表面看似“无心”,实则需要“有心”。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不惟教育如此,但凡需要“影响力”的领域,都需要经过努力探索、长期积淀,才能在看似不经意间,以“无为之事,不言之教”胜“有为之事,多言之教”,达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效果。
人生如树,树如人生。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以柳树为喻:共产党员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就在那里活起来。愿这个世界多一些“有心插柳”的人,也期望每个人都能生如柳树,年年增枝添叶,年年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