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2019两会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习主席的嘱托激励我们奋勇担当


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大势,也是强国强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深邃的战略远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精心擘画军民融合发展宏伟蓝图,一个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已初具雏形。盛会开幕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6位代表委员,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讲述,感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铿锵脚步。——编 者

原国防大学副校长毕京京委员——

军民融合发展迈入新时代

■本报记者 邹维荣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跃上新台阶、迈入新时代。”军队政协委员、原国防大学副校长毕京京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军民融合发展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的意见》等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文件相继出台。在毕京京看来,这些纲领性文件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也使军民融合发展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大批懂融合、会融合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去年参会,毕京京带来了《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训体系》的提案,建议尽快构建相应人才培训体系。如今,他提出的建议已经被相关部门采纳。

不久前,毕京京赴深圳一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调研,一路的所见所闻令他印象深刻。深圳把军工、航空航天、机器人、智能设备等产业作为未来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基本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强、军民融合程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区域发展。

毕京京认为,在强军兴军征程中,必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沃土之中,推动快速增长的经济科技实力有效转化为国防实力。

联勤保障部队李士生代表——

推进融合锻造强大保障力

■本报记者 赖瑜鸿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着力推进后勤军民融合,这为我们联勤保障部队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的李士生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以来,坚决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军需能源、医疗卫生、运输投送等领域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去年,一则运用地方物流发放被装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这只是联勤保障部队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李士生向记者介绍,除了军地物流军民融合探索,他们还积极推行军民融合军粮供应管理,借力地方政府实现军粮联供联管;联勤保障部队所属医院全部纳入驻地医疗保障体系,为驻地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军人交通出行依法优先政策落实,构建铁水公空全方位多领域的军人出行依法优先格局。

“现代后勤建设军地通用性、互补性强,军民融合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联勤保障有着军民融合的天然属性和特有优势,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防止三个错误倾向。”李士生告诉记者,一要力戒“利字当头”,坚持战斗力标准,杜绝利大大融、利小小融、无利不融;二要避免“画地为牢”,坚决破除自成体系、自我设计、自我封闭;三要拒绝“零打碎敲”,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系统推进。

据李士生介绍,下一步他们将深入拓展融合领域范围,探索构建军民一体的运输投送体系、军地统筹的军事设施建设体系、军民共享的医疗卫生体系、军地联保的军事能源体系、军地一体的军事物流体系、寓军于民的海外保障体系、军地协同的应急动员体系,不断提升联勤保障部队保障能力。

原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某训练中心工程师王娜代表——

联通军地造就高素质人才

■王在宇 本报记者 钱晓虎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在强军兴军征程中,只有努力培养、造就和储备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才能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说到人才培养,军队人大代表、原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某训练中心工程师王娜深有感触。

“当前,我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整体与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还不相匹配,与我军新的组织形态还不相匹配,院校教育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尚有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树立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观念。”王娜说。

王娜告诉记者,近年来,她所在单位在军民融合培育人才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学院坚持以资源共享为依托激发内生动力、以交叉融合为核心催生队伍活力、以协同攻关为纽带增强创新能力、以优势互补为牵引提升办学实力,‘国家应急交通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高层次科研学术平台先后落户学院。同时,学院还与南大、北汽等高校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习主席强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对于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我有三点建议:拓宽渠道,注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借才引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部队服务;共育共用,军地人才队伍建设共享互补。”王娜说。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政委朱富海代表——

借力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

■本报记者 李建文

目前,军队人大代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政委朱富海所在单位,正在紧张筹备一场转型建设发展推进会。研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正是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

“2018年3月12日,习主席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谈起去年参会的情况,朱富海代表滔滔不绝。

朱富海说,去年两会闭幕后,他和基地党委一班人迅速就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作为新武器装备的‘检验场’、提高部队实战能力的‘磨刀石’,基地将军民融合战略贯穿于演训任务的筹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将为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提供强劲动力。”

说干就干,去年6月,一场“科技兴军院士顾问军营行”活动在该基地举行,10名院士顾问前往演训任务一线,为空军战斗力建设发展建言献策、集智助力,推动地方先进科技成果和新理念在演训任务中的应用。

据朱富海介绍,他们还与多家军地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培训、联合攻关等机制,并与工业部门联合研发空战评估系统,推动训练“实战化指数”冲上新高度。

海军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曹京宜代表——

将先进科技转化为战斗力

■本报记者 王凌硕

“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军队人大代表、海军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曹京宜说,去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开展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装备腐蚀问题事关战斗力的生成。海洋装备腐蚀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军民通用材料、技术、试验、数据等体系建设,是解决装备腐蚀问题的关键。去年底,曹京宜所在单位牵头举办了第一届海军装备腐蚀控制及新材料发展论坛。

论坛期间,包括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50余名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以军民融合方式加强军事需求与新技术、新材料研发相结合,从而解决装备腐蚀控制的急难现实问题,提升海军装备完好性和在航率。

这些年,曹京宜围绕如何提升装备可靠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先后解决诸多技术难题,取得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目前,曹京宜加入了一个由军地顶尖专家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正在探索一条装备腐蚀防控的新路。

“作为新时代的军队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成为军民融合创新的桥梁纽带,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一体论证和实施,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应有贡献。”曹京宜说。

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附属医院某研究室主任蒋建新代表——

战创伤研究迎来历史机遇

■本报记者 钱晓虎 通讯员 胡红升

去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就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要求,这让军队人大代表、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附属医院某研究室主任蒋建新看到了战创伤研究新的历史机遇。

战创伤是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灾难中最主要的伤害,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战创伤研究成果的军民两用空间极其广阔。蒋建新潜心战创伤研究30余年,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军事医学领域中,战创伤救治可以说是我军最早进行军民融合的领域。”蒋建新介绍说,改革开放后,随着以交通事故伤为代表的创伤急剧增多,军队战伤救治理论和技术不断转化并应用到平时的创伤救治,为全国急救系统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历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中,军队战创伤救治体系都发挥了核心骨干的作用。

去年两会期间,蒋建新提出设立国家战创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议。他感到,设立这一中心是促进战创伤研究“军转民”和“民参军”的有力举措,而军队和地方医疗救治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国家战创伤救治能力大幅提升。

要实现这个设想,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今年上会,蒋建新准备就此提出建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