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感悟“围垦精神”


■董海亮 陶宜成

“任何人在某地生活多年,都难以逃脱土地赋予自己的某种特性。”源自于这个想法,也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土生土长在萧山的俞梁波,耗时6年完成了60万字长篇小说《大围涂》(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作者将全书巧妙地分为41章,纪念41位遇难者,同时以一场大水为开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钱王江南岸萧金县的大事件——围涂治江。小说对历史做了全面观照,通过翔实而细致的叙述,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关于努力拼搏与奋斗的故事,展示了在生与死、理想与信念、情感与利益之间,在不可预测的命运里,人的疯狂与理智、复杂与单纯、无畏与果敢等精彩内容。

书中的钱王江即现实中的钱塘江,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有时并不“温柔”,泛滥的潮水曾导致两岸人民流离失所。据历史记载,钱塘江“坍江”为常事,最致命的一次“坍江”发生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17000多人被浪潮吞没。

恶劣的生存环境、特殊的时间节点使得萧山人民不得不奋起反击。30年间,最多时日动用15万余人,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围海造田52万亩,使350平方公里的滩涂变成良田,“坍江”得到治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围海造田的奇迹”,这就是萧山围垦,它是萧山祖辈、父辈们用血汗换来的硕果。

如果说牢记历史、缅怀过去是本书成文之根,那么作者对于人物的拿捏则是全书的另一大特色。《大围涂》所塑造的人物各个都有血有肉。主人公汪阿兴是典型萧山南片人的性格:阳刚、直爽,却亦正亦邪;而年长的老铁头则有着沙地人的特点:坚韧、敏锐不乏带有一丝狡猾。除此之外,胡慧丽、高成天、老倪父子等诸多人物都在史诗般的事件当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些人都是在困顿时期慢慢成长的,都是那个特定年代下的普通人。

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著作,塑造的人物都必须丰满立体。在成长历程中,基于年代特性,有所依据的行善或者作恶,才能让读者有代入感,跟着小说中的人物一起成长,甚至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书中,钱塘江水孕育着萧山文化,滋生了“围垦精神”。钱塘江水桀骜不驯,潮水力量巨大,但萧山人民敢于勇立潮头,敢于围垦挑泥,在生与死面前,在一切都无法预测的结果面前,他们以血肉之躯与汹涌的潮水抗衡。他们个人的力量就像钱塘江潮头的一滴水珠,但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了,这种力量就能排山倒海。这告诉我们,大自然改变人轻而易举,而人改变自然便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只要踏实肯干、敢于尝试挑战,“围垦”终将实现。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萧山人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干了一件最有理想的大事,造就了“围垦精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