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首届阿拉伯国家联盟-欧洲联盟峰会日前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落幕。峰会期间,双方围绕反恐安全、难民及非法移民、也门危机等多项议题展开讨论,会后发布的宣言表达了双方加强合作、应对共同挑战的意愿。但从总体来看,此次峰会较为“务虚”,许多议题仅停留在交流意见、呼吁合作层面,实质性成果寥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此次峰会的意义更多在于“政治象征性”。时下,阿盟和欧盟双方内部团结均遭遇困境,此时走到一起,除了各取所需之外,也有借机造势之嫌。峰会成果寥寥的背后,也折射出中东乱局里的利益博弈和两大区域性合作组织的能力困境。
崔洪建分析说,欧洲参加此次峰会更多是出于政治和安全考虑。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大量难民和非法移民不断涌入欧洲,给接收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加之过去几年中,一些欧洲国家多次发生爆炸、恐袭事件,使民众排外情绪高涨,一些国家的政局还由此陷入震荡。不仅如此,欧盟在难民问题上的分歧,也严重影响了自身内部团结和发展。比如意大利的反难民态度,助推了民粹主义在欧洲走强,直接导致欧盟内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如果欧盟能够通过与阿拉伯国家展开合作推动域外解决难民和安全问题,并借机提升其在中东的影响力,无疑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尽管难民问题也令一些阿盟成员国苦不堪言,但对阿盟国家来说,加强同欧洲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借欧盟因素平衡中东局势才是更为重要的考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廖百智分析说,虽然目前欧洲能源供应市场已经多元化,但其能源需求量依然很大。鉴于欧盟与俄罗斯关系一向不睦,与阿拉伯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无疑可以增强自身能源安全。与此同时,在美国有意减少对中东地区投入的情况下,阿盟也希望借助自身能源优势吸引欧盟等力量积极参与地区事务,加强经济合作,这样既能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此外,阿盟和欧盟有限的治理能力,也是此次峰会难以达成实质性成果的重要原因。
在廖百智看来,阿盟本身内部矛盾重重,卡塔尔断交风波、卡舒吉事件更使阿盟内部分歧显露无遗。其决议对成员国的效力也被外界嘲笑为“只停留在纸面上”。
崔洪建指出,近年来欧盟的团结因国际金融危机、难民和非法移民问题、与俄罗斯关系等遭到冲击。当前不断蔓延的民粹主义也使欧洲的裂痕更加严重,各成员国要在对外政策上达成一致变得愈发困难。
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在峰会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届阿盟-欧盟峰会是一个良好开端,是两个地区之间坦诚的实质性对话的开始。”阿盟和欧盟各自困难重重,合作呼声背后又各有考量,一次峰会很难就难民问题、反恐合作等达成一致。然而,双方领导人能够坐到一起共同探讨地区安全与稳定问题,本身就是此次峰会最大的成果。双方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对话沟通,就能不断为改善双边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