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大战区成立三周年之际,《解放军报》记者走进南部战区首长机关。在谈到三年来不同凡响的经历和感受时,来自空军的一位处长坦言:最大的收获是“忘掉了自己的军种身份”。这位处长所说的“忘记”,实质是一种超越,彰显的是联合意识的提升、联合文化的养成。
军种身份,代表着一名军人的实力归属和职业特性,是区分陆、海、空和火箭军等诸军种的主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军种身份之分,没有军种优势的发挥,就没有诸军种联合作战之说。然而,多色的迷彩有时也是一种“枷锁”,会让彼此间产生壁垒。而超越自己的军种身份,就意味着自身已融入了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这个左右一心、不分彼此的“大家庭”,标志着我军联合作战体系在经过阵痛之后正日益走向成熟。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都有思维个性,也有思维盲区,纵使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他的思考空间,也不会超出现有的经验、知识和所获得信息的范围,从而不知不觉筑起自己的行业壁垒。这种现象,过去我们在筹划联合作战演习时经常看到:身着不同军种服装的参谋人员提出自己的决心建议,大致不外乎本军种将面临什么态势,应该采取何种行动,需要他人如何配合等,很少考虑本军种以外的事情,更不用说去指挥其他军兵种作战了。这种情形,即便是联合作战体制内的人,有时也难以摆脱。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提醒部属:“你们的名牌上,我看见了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字样,但我更希望我看到的名牌上应该写着‘联合’——所有军种应该协作如一。”他曾观察到,走向伊拉克战场的诸军种,拿着的是本军种作战条令,而不是联合作战条令。事实上,各军种尽管都在作战编成的序列内,但不同的军种因利益不同,仍有可能导致联合行动的失败。
与外军相比,我军联合作战起步明显较晚,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正处于磨合与融合阶段,前行的道路既漫长又艰辛。其中面临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是,参与其中的军兵种人员如何尽快实现身份的转换、岗位的转轨、思路的转变、能力的转型。面对运行多年的战区指挥体制,如果还纠结于作战训练被谁管、听谁的,还念念不忘过去军兵种“谁大谁小、谁重要谁不重要”的争论,还无法释怀长期在本军种形成的工作套路和思维,那么联合作战效能将不可避免会打些折扣。
“作为战区机关一员,谁都不是,但谁也都是。”这是一位战区指挥员的深切体会,值得我们深思。“谁都不是”指的是,虽然你身着陆、海、空或火箭军其中一种服装,但你的身份标志已不属于陆、海、空或火箭军其中任何一员;“谁也都是”指的是,虽然你来自陆、海、空或火箭军某一具体的军种,但你的角色定位应该代表整个军种,观察视野应该超越整个军种,素质指向应该覆盖整个军种。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两条不容易,但要真正能做好这两条,就变得不简单。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早就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基于物理作战空间而命名的陆军、海军、空军等诸军兵种称谓,终有一天将随着人类智力及科技的发展,只会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虽然这一时刻的到来有点漫长,但今天我们树立体系作战、联合制胜理念,做到“超越自己的军种身份”,本身就是适应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一种“大梦先觉”。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