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底公布的全球百强军工企业排行榜中,人口数量不足900万的以色列,竟有3家公司“杀”入榜单。
与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大国防务公司相比,以色列这几家公司的“资历”显然有点浅。1948年,以色列建国,军工企业的历史也由此开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色列已经形成完善的军工研制体系,生产的各类武器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短短几十年能有这样飞速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回顾以色列的军工发展历史,我们或许能明白这份成绩的由来。身处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以色列不得不从人力和技术等方面来提升国防工业竞争力,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来加强自身军事力量。
如今,以色列国内从事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公司将近260家,涵盖从军用飞机、坦克、舰艇到电子、通信设备几乎所有军工领域。
在以色列,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军工企业的研发人员深入作战部队和官兵们讨论武器装备研发方案,甚至穿上军装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战斗,只为更好地了解武器装备研发方向。紧贴战场需求、研发武器装备,不仅让以色列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更让贴上以色列标签的武器装备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面对压力,有人选择迎难而上,有人选择转身逃避。当“达摩克斯之剑”高悬头顶,以色列没有幻想“救世主”的出现,而是主动作为,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巨大的生存压力,带动了以色列军工发展的“换挡升级”。
北欧小国的 创新奇迹
同样是人口小国,瑞典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相对完整军工体系的国家之一。
在全球百强军工企业排行榜中,瑞典“萨博”防务集团排名第36位。尽管“萨博”的历史不足百年,但瑞典对军工企业的扶持源远流长。
19世纪初,瑞典开始退出列强争霸。然而,要在强敌环伺的夹缝中生存,强大的军事实力必不可少。为此,瑞典大力扶持本国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鼓励军工企业自主创新,为武器装备发展提供一片沃土。
远离战火硝烟的今天,瑞典军工企业再次迎来发展机遇期。为了提高潜艇隐蔽性,瑞典发明了AIP技术,生产出技术先进的斯特林发动机;由于特殊的海岸条件,不需要大型水面舰艇,瑞典又研制生产出集全电动力、喷水推进、模块化建造等先进性能于一体的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
以“萨博”为代表的瑞典军工企业用一个个创新奇迹,证明了瑞典军工的强大实力。而另一份榜单或许能揭露其中的秘密: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瑞典位列第三;国家竞争力排行,瑞典始终保持在世界前10。
小国大创新。人少、资源匮乏,除了提高人才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强军之路别无他径。被“逼”上“梁山”的瑞典军工,用科技创新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