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无论是国名的更改,还是历史事件的称谓,背后都有相应的政治考量——

由国名更改说开去


■吕德胜

最近,两则有关更改国名的消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马其顿政府12日晚间发表声明宣布,自当天起马其顿正式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脱离南斯拉夫独立的马其顿,全名为“马其顿共和国”。但希腊认为,这一国名暗示马其顿对希腊马其顿省有领土和文化遗产要求,在马其顿申请加入欧盟和北约过程中一直持反对态度,直到马其顿同意更名。

此前一天,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公开表示,由于“菲律宾”这个名字具有殖民主义色彩,他很可能会将菲律宾的正式名称更改为“马哈利卡”,意为“贵族”或“自由人”。历史资料显示,1543年,西班牙探险家洛博斯将菲律宾中部诸岛取名为菲律宾群岛,向当时的西班牙王子、资助麦哲伦发现菲律宾的菲利普二世致敬,后来,这个名称逐渐涵盖了整个菲律宾的岛屿。

无论是马其顿国名的变更、马希两国的谈判,还是杜特尔特的更改国名计划,自然无需他人置喙。不过,“名正而言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语言的角度对国际社会有关历史考察一番,也是颇有深意的一件事。

战争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题之一。说起战争,今年正值科索沃战争20周年。当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科索沃省出现“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便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对该国进行了为期78天的空袭,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人权高于主权”,成为喧嚣一时的口号,受到不少别有用心者的吹捧。

然而吊诡的是,高举“人权”大旗的美国,近年来却开始力推加强边境管控、限制非法移民入境等政策,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修墙”更是特朗普不惜以政府关门为代价也要极力推行的政策。而在“阿拉伯之春”以及叙利亚战争爆发后接收了大量难民的欧洲国家,由于国内反对声音不断,民粹主义不断升温,开始悄悄地卷起了“人权”的大旗,在接收难民问题上变得虚与委蛇、推三阻四起来。

当然,玩些文字游戏,在名称上做文章,并非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专利。我们的近邻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对历史的反省却并不彻底。在其国内的教科书中,侵华战争成了“进入中国”、日军强征的“慰安妇”成了“人口贩卖受害者”“普通的妓女”、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则被轻描淡写成“被俘士兵和平民死亡事件”……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甚至在二战结束70年之际与韩国签署的有关“慰安妇”问题协议中,日方仍刻意回避“赔偿金”的说法,只是将有关款项称为“治愈金”。结果,在国内的强烈反对下,韩国宣布废除该协议,双方达成的“最终、不可逆转的一致”,仍被逆转。

如果说日本的这种做派还只是为了给自己“洗地”,那么对他国正常的发展与合作进行“污名化”操作,则更多地出于莫名的紧张以及难以言说的“酸葡萄”心理了。

对中国军力的正常发展,有人不怀好意地四处兜售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对中国与有关发展中国家正常的合作,有人假装善意地发出警惕“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的提醒;甚至中国与国外正常的人文交流,也被处心积虑地冠以“锐实力”的说辞。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扎实努力和积极贡献,国际社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少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更是主动驳斥“掠夺资源”“债务陷阱”等抹黑中方的论调。

语言背后有政治,名称背后有名堂。关注国际形势的人,不妨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借“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或者,“让子弹飞一会儿”,等过一段时间、真相大白再下结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