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古槐幽情


■白恒昌

在我的家乡——果寨村小学的院子里,生长着一株我心中的圣树——古唐槐。它就像一位仙风傲骨的智者,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倔强不屈的品格,一直激励着我,至今都让我崇慕和怀念。

40多年前,我在这里念初中,一年四季都与这株历经沧桑的古槐相依相伴。这里曾是我启蒙和涵养心志的殿堂,也是我记忆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我迎来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春天;从这里,我走向了远方,走进了绿色方阵,走入了儿时的金色梦想。

每次回乡探亲,我都会来这里仰望一下这株古槐。看看它的长势,抚抚它的躯干,听听风叶声,忆忆儿时情。

尽管当年低矮简陋的校舍变成了宽敞的楼房,四周空旷的原野也盖满了民宅,可无论怎样变化,这株古槐树一直得到了村民们的精心呵护,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傲然挺拔。粗大的树干上,伸展着两个犹如巨大臂膀的分枝,分枝上又冒出密密的枝条。看到它如此生机勃发,让我由衷地欣喜和感动!

据说,这里为始建于北齐天统年间圆通寺的遗址,曾占地20余亩。当年,寺院内古木参天,紫烟缭绕,梵音和鸣,度化一方。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寺院的旁边还有一处私塾。唐朝名相宋璟,元朝户部尚书马享、太史令郭守敬,明朝右副都御史朱正色以及进士韩焘、马之服等,早年时期,都曾受邀来到此地讲学授道,私塾也因此一度盛名远播,英华才俊络绎不绝,可谓人杰地灵。

令人痛恨的是,日本人入侵中国,圆通寺被鬼子兵放火焚烧,连同古树、私塾都被燃着了。古寺和私塾被夷为平地,荡然无存,镇寺之宝——紫金铂铜佛像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大火熊熊燃烧的时候,也许是苍天有眼,竟然下起小雨,树枝上的火也被慢慢浇灭了,留下几个光秃秃的树干和残损的枝干。过了两年之后,其中一株残损的槐树悄然冒出了新芽,神奇般地复活了。这就是唯一被幸运地保存下来的这株古槐,如今树根、树干上的焦痕还隐约可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又在原址上建起了中心学校,成为十里八乡孩子们心仪向往的学堂。槐树底下,还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冽甘甜,汩汩不断地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灵。

在岁月长河里,这株古槐树不知经历了多少暴风骤雨,熬过了多少烈日酷暑,刻录了古老生命历经沧桑的印痕。树干的上半部已腐朽了两个大洞,躯干和分枝满是疙疙瘩瘩的木瘤,一些树枝分叉处还有断裂的痕迹。在时隔80多年之后,古槐以其沧桑的傲骨,依然在无声地控诉着那场残暴所带来的灾难。据园林专家鉴定,这株古槐有上千年的树龄,现已成了村里的地理性标志。省里还将这株古槐列入名木古树名录,挂了牌,立了碑,建了档。

如今的古槐,树围很粗大,要四五个成年人手牵着手,才能合抱得拢。修长的枝干伸展开来,直径可达40多米,密密层层的枝叶遮天蔽日,就像一把撑开的巨型太阳伞,大有独木成林之势。

每年初春,一夜春雨后,几朵素雅洁白的小花便开始舞动着妩媚在风中摇曳,在绿叶的映衬下,宛如一朵朵娇艳的白莲。当夏日来临,花儿竞相绽放,茂密的树冠被裹在一片洁白之中,犹如戴上了圣洁的王冠,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缕缕幽香。盛夏时节,同学们都喜欢跑到树荫底下,或下棋纳凉,或诵文背书,或歌唱舞蹈。那一刻,古槐含笑不语,像我们的导师,又像我们的友伴。到了金秋十月,层层叠叠的金黄色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流金溢彩,将校园装点得像童话世界般美丽。我常常站在树下凝思幻想,憧憬未来。

如今,圆通寺已难觅踪迹,但作为见证古刹曾经存在的这株千年古槐,依然扎根并傲然屹立于此,把承载的千年厚德传承并赐福于虔诚守护它的一代又一代子孙。

我深深地崇慕这株古槐。无论是严寒霜雪,还是盛夏烈日,它总是神采奕奕,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尽管它遭受过侮辱与摧残,但它坚韧不拔与命运抗争的品格,怎能不叫人景仰与礼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