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讲,适度的痕迹管理是必要的。工作中留下的痕迹,可以作为评价工作、监督问效的重要依据,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抓工作落实,就如同上班打卡一般。但从本文的典型事例可以看出,痕迹管理如果变形走样成“痕迹主义”,结果百害而无一利。
基层常见的“痕迹主义”有两个重灾区,一是记录本,二是材料。工作过程看记录本,不问到底落实得怎么样,就看本子上记全、记规范了没有。工作成绩看材料写得怎么样,不查其中事例、数据的真假,不问官兵的真实心声,直接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痕迹主义”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自然贻害无穷。上有所好、下必有所甚。机关爱搞“痕迹主义”,基层势必将主要精力放在留痕上,结果战士的笔记本越来越多,材料的“分量”越来越重。
痕迹管理本来只是手段,“痕迹主义”却本末倒置,当成了抓工作的目的,不仅耗费了基层官兵抓落实、促提升的时间精力,让他们分身乏术、疲于应付,而且容易滋生出官僚习气、形式主义。
根治“痕迹主义”还得领导带头、机关垂范,真正树立起以实绩而不是痕迹作为考核评价的导向,把基层官兵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真抓实干、练兵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