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十年深山磨一“灯”

——火箭军某旅四级军士长张辉特写


■黄 洋

强军心语:

我愿在大山密林深处为导弹、为国防事业做一盏长明灯。

——“电教头”张辉

“每一名火箭兵都知道,导弹阵地需要用灯,用以驱逐黑暗,保障发射。张辉就像是一盏挂在深山阵地的明灯,照耀阵地,也照亮他人。”这是张辉所在连队的指导员李结对他的评价。然而,为了把自己打磨成这样的一盏灯,张辉用了12年。

2007年的初冬,群山深处,天空中飘着的细雨让山路更加泥泞。一名下士带着行李,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了一处破旧平房。这里是出了名的艰苦偏远地带,如《士兵突击》里的“草原五班”一样;也是出了名的“炼钢炉”,因为这里是导弹阵地的通电中枢,就像人的心脏给四肢供血一样。然而在阴冷的排房里,张辉看到,6个人裹着大衣围在一个小火炉旁,地上、桌上杂乱无章地摆放着一些日常用品……

张辉白天跟着配电小组巡山查线,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生火做饭;周末其他人琢磨着如何打发时间,他却在开垦菜地、种植果树、归整物资、钻研专业……一年后,他为战友们带来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整洁的营区,以及几万字的电工知识笔记,自己也考上了士官学校。战友们说,他的狠劲和韧性比“许三多”还要足。

毕业后,张辉被分配到通信连,当他进入阵地竖井时,眼前几十米高的阵地核心居然是一片漆黑,遇到难关碍口时,操作号手只能凭经验、靠感觉进行处理。为解决这个遗留的难题,张辉带上几名战士,把节点都仔细排查了一遍,又对着图纸在阵地转了又转。也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满心欢喜地跑出阵地,才发现已是第二天清晨了。

这次经历也惊醒了张辉,问题不从源头解决,那就不算是解决问题。于是他联系了生产装备的厂家,决定结合阵地情况摸索绘制原理图,并将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拟成讲解词供大家参考学习。他找了个小屋,把铺盖搬了进去,每天除了跑阵地,就在小屋埋头绘图。

“每当我心情烦躁、疲倦不堪时,我会推开门窗看看外面的绿叶,看看路过的年轻战士。绿叶需要滋养,战士们同样需要,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养分,那我就算对得住‘班长’这个称呼了。”就这样,他挺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慢慢从阵地管理专业的“门外”走进了“门内”。战士们送了他一个外号,叫“电教头”。

一次导弹吊装前,发射井的井盖专用电源突然烧毁,无法修复。一时间,在场的人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张辉毅然提出临时架线的请求,可难就难在既要保证线路随时可通,还要确保电量随时可控。他主动挑起担子,一边指挥人员架线查线,一边时刻关注电量波动情况,及时调试。吊装完成后,他累得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因为任务完成出色,张辉荣立三等功,“电教头”的名号一下子响彻全旅。

十余载坚守在偏远深山默默奉献,张辉架起了一盏又一盏明灯,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给了一茬又一茬的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