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的军旅文学在题材、文体、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尤其是老作家的集体爆发,不仅贡献了极富新意的精品力作,更为军旅文学创造了新的审美范式;聚焦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一大批反映部队现实、塑造英雄形象的写实佳作接连涌现,彰显了军旅文学不竭的创造活力。
农历己亥年伊始,盘点过去一年的军旅文学创作,我们不仅看到了沉甸甸的收成,更收获了春天萌芽可期的希望。——编 者
长篇小说:静水深流,奉献“现象级”作品
说到2018年的军旅小说,首先要关注的便是三部“现象级”长篇小说《牵风记》《穹庐》和《太阳升起》的面世。
徐怀中的《牵风记》提炼出一段战争史中“三个人和一匹马”的故事。作家怀着至真至纯之情,超越了战争文学中人物塑造的一般性手法。冰清玉洁的汪可逾、才华横溢的首长齐竞,带有人性弱点却又在关键时刻克服弱点的曹水,以及一匹颇通人性的战马,“三人一马”的意象是作家劈开庞大而繁复的战争记忆、遵从本心又精挑细选打捞出的文学形象。通过几个形象之间的互动与勾连,作家用并不算长的篇幅重塑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战争史,为中国战争文学人物画廊贡献了崭新的形象。
彭荆风的长篇小说遗作《太阳升起》通过西盟佤族大头人窝朗牛一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遭遇,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描写了佤族人怎样从原始部落末期进入新社会的艰难曲折的过程,见证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史。透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当地独特的风俗民情,更能领悟到老作家彭荆风扎实细腻、清新动人、热情浓烈的创作风格。
肖亦农的长篇小说《穹庐》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读者领略到1920年前后布里亚特草原的峥嵘岁月和布里亚特人回归祖国的波澜壮阔。作家直面人在具体时代环境中的迷茫感和宿命感,以极富画面感的笔触揭示出感奋人心的个人命运、部族命运与历史迷雾间的猛烈冲突。小说是对这段隐而不彰的历史的感人描述,是对蒙古族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的热烈讴歌。
上述三部军旅题材长篇小说在2018年集中推出,获得文坛普遍好评:评论家们称赞《牵风记》开拓了中国战争文学书写的新面向,称《穹庐》为中国版的《静静的顿河》,说《太阳升起》为世界提供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样本。战争题材作品收获美誉至此,可谓是2018年度军旅文学的“现象级”事件。
《牵风记》《太阳升起》与《穹庐》这三部作品有共通之处。首先这几部长篇小说都是成熟作家经过多年思考、酝酿的成果。无论在文学主题选择、背景资料消化和文学形象打磨方面都经过了作家的深思熟虑和精耕细作。《牵风记》的作品雏形产生在战争年代,《太阳升起》更是构思60余年,写作20余年,时间的积淀为作品提供了足够扎实的根基。其次,这几部作品都是作家在反复的文学尝试后抵达了个人新的文学高度。《牵风记》延续了徐怀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短篇小说中的空灵,在经历新世纪写作的异质性体验后,开始探寻文学的理想之境。女主角汪可逾就如同理想主义的化身,甚至最后的死亡也写得浪漫唯美。《穹庐》的写作则是建立在作家对蒙古部落的历史、文化、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的熟稔基础上的。从电视剧写作转移到小说写作,作品经过了反复打磨和提升。《太阳升起》亦是如此。彭荆风在60多年前曾作为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成员,进军西盟佤山,一手握枪,一手拿笔,经历了一千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他见证了佤山从原始部落后期步入新社会的巨大变化。他把这段历史从个人熟悉的非虚构写作成功地转换为小说写作,实现了又一次自我的突破。
以上述三部作品为标志,2018年的军旅长篇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度,带给军旅作家的启示仍然是文学本源方面的:沉潜,沉静,方能写出厚重之作。
中短篇小说:回归初心,拓展军旅文学外延
从近几年的创作情况来看,曾经被影视剧的热潮冲散的文学创作队伍又在慢慢归拢,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再度回归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数量增多。作家们自发地回归初心,再度出发。
2018年的军旅中短篇小说与前几年相比,更具精品意识,也呈现出一些新气象。作家深耕自我熟悉的文学领域的同时,也在拓展新的面向。裘山山的短篇小说《加西亚的石头》和文清丽的中篇小说《对镜三人》,皆取材于和平年代军人的日常生活。《加西亚的石头》讲述退休军人罗毅阳一段带有趣味性的“找石头”经历;《对镜三人》观照到一位女军人的内心,展示一个普通的女军人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中平衡自我。两位女作家的写作有着共同的细腻入微、温情脉脉的女性特征。
曾剑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战斗》写转业成为护林人的李四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坚守;董夏青青的短篇小说《在晚云上》延续了她此前新疆系列的短篇风格,于生活细节的直述中吐露边地军人的生存本相;王凯的《楼顶上的下士》书写边疆基地的普通一兵,正如作家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不断完善他记忆中的小人物形象,“为每个士兵”立传。
2018年,以改革强军为背景创作的军旅中短篇小说数量明显增多。王玉珏的中篇小说《孤芳》中的文工团女歌唱家司马芳芳热爱军装,留恋舞台,在走留问题上内心剧烈冲突,由此上演了一幕幕悲喜交集的故事。王棵的中篇小说《从同志到先生》生动描述一名自主择业的军人脱离军营生活后面临新的起点,如何调整自我再出发。西元的中篇小说《胴寺》里,主人公王大心带着作家本人对战争的思考,进入残酷而真实的战争搏斗之中,最终完成了形而上意义上的人生转变。
当“新生代”军旅作家以群体面貌涌现并持续发力十余年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写作逐渐进入到更为从容的状态。一些作家在熟悉的写作领域不断深挖,另一些作家书写范围更为广阔,同时试图追踪当下部队热点,对时代话题作出有力的回应。
当军旅文学的题材不再局限于和平年代军人如何生活,而是纵向上深挖历史富矿,横向上关注当下热点时,军旅文学的“面”就铺开了。而下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继续扎深、扎实,以出精品力作为目标。军旅作家需要更多地关注部队前沿领域的变革,方可书写出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