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父母生活在豫东老家。由于我在外当兵,每年春节,都是二弟、三弟和妹妹回家陪父母过年。随着我们兄妹四人相继在各地成家立业,聚在一起在老家吃顿年夜饭更成了奢望。这些年,父母渐渐老了,由于帮各家带孩子又常年两地生活。于是,我们四家商量,每年春节必须让父母团圆,大家庭也争取团聚。
可是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去年春节,我又赶上值班无法在年三十赶回家;刚任教导员的妹夫思强也要带队到京郊驻点执行任务,整个春节都不能休息。二弟媳怀孕初期不能到处颠簸,只能留在洛阳原地过年。而三弟一家则轮到回四川弟媳娘家过年。这个大家庭春节怎么聚?如何让父母团团圆圆过个年?这事着实让人犯难。
还是老父亲定下了春节在我家团聚的“主场”:“现在全社会都倡导‘军人优先’,你和思强都是军人又都在北京,今年我和你妈就陪你们过年啦!”
大年二十八,妹妹接上母亲、带着外甥女匆匆北上与我们汇合。从见面那一刻起,三位主妇就开始张罗年夜饭。妻子和妹妹列了长长的菜单,一会儿加一道父亲爱吃的糖醋鱼,一会儿加一道母亲爱吃的爆炒小青菜。一会儿,儿子嚷嚷着要吃奶奶做的焦熘丸子,于是,菜单上又多了我童年时的最爱。
大年三十那天,当五环外的爆竹声隐约响起时,丰盛的年夜饭妥妥地备齐了。阵阵香味中,父亲的手机响了,是妹夫发来的拜年视频电话。父亲一个劲地叮咛:“思强,为国家‘守岁’咱很光荣,你安安全全把队伍带好,别挂念家,能回来时咱们再团聚!”
这话让我想起许多个难忘的除夕。我曾和连队百十号战友一起轰轰烈烈地吃过年夜饭,也曾在军校值班的岗亭里和同学“轮吃”年夜饭。那年在边防线上,我更曾遥望万家灯火,想象着家中的年夜饭。而每个除夕夜的精神大餐,都是父亲电话里那些不变的叮咛。
“别光顾咱们这边热闹,也打个电话看看老二、老三家年夜饭准备咋样啦!”母亲在一旁提醒。“还打电话干啥,发个同步视频,各家的年夜饭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说着,父亲摇摇手中的手机。
不一会儿,全家就在方寸屏幕中聚齐了。“这智能手机就是能啊,千里之外也像在眼前!”看到手机里的儿孙,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
作为同步视频的发起者,老父亲自然而然地成了这顿特殊年夜饭的主持人。说起这个大家庭一年来的进步和喜事,当过大队会计的父亲心里可真有本“明细账”。他边笑边说:“咱这个家,两个军人个个都很棒,恁大哥边工作边读研,年初拿到学位证、年底立了功;思强带兵有方,多次带队圆满完成任务,被单位评为先进;四个在企业干的也很给力,人人业绩都创了新高;两个当‘园丁’的,个个都有‘桃李芬芳’;三个小朋友也都茁壮成长,大有希望……”讲起这些时,父亲的神情那么自豪、那么陶醉。
“新春快乐!”“过年好!”“祝爸妈健康长寿!”在同步视频里鼎沸的祝福声、碰杯声中,一向滴酒不沾的父亲也对着镜头举起了酒杯。
就在杯落筷起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客厅里少了母亲。推开厨房的门,只见母亲正按照豫东老家的习俗摆“团聚饺”。一碗一碗盛好的饺子摆成一圈,袅袅热气结成了一个大大的圆。
我赶紧回到客厅,把正在“直播”的父亲拉过来,让他把镜头对准母亲,对准这浓浓的年味、淡淡的乡愁。我想,隔着山山水水的一大家子,此刻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碗筷,都会真切地品味到亲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