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训练场走来专业康复师

——记郑州联勤保障中心临潼康复疗养中心“王博士医疗队”


■本报记者 赛宗宝 郭 晨 通讯员 王 超

1月中旬,一场小雪不期而至。“太爽了!”地处骊山脚下的郑州联勤保障中心临潼康复疗养中心治疗室内,海军某部上士小赖从病床上起来扭扭腰、踢踢腿,难以置信困扰自己1年多的腰痛、“长短腿”和胸椎错位等问题,经过专家的几下“捯饬”,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见此情景,一旁排队候诊的官兵们脸上满是惊奇与期待。

该中心主任邢文荣介绍说,这是“王博士医疗队”为官兵康复治疗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镜头。这个以文职干部和文职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成立8年来,始终坚持为兵服务导向,促进康复理念和技术不断向训练伤防治对接,为官兵健康和战斗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战化训练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康复师

那是“王博士医疗队”第一次到部队巡诊,新兵小张在武装越野考核中,跌跌撞撞地冲过终点时,竟一下子瘫在地上,双手抱着小腿,表情痛苦不堪。

经医疗队检查,小张属猝发疲劳性骨折,只能马上送医院进行手术。小张说:“小腿疼痛已有几个月了,但觉得咬咬牙也能坚持,没想到这次没挺过去。”

听到战士质朴的话语,医疗队员们的眼眶湿润了。在诊疗实践中,一些官兵的健康状况让他们感到揪心,有不少存在腰肌劳损、颈肩椎膝踝疼痛、小关节紊乱等伤病隐患的官兵,并不知晓问题的严重性,个别官兵训练中习惯硬挺着。

医疗队队长王斌告诉记者,康复医学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目前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历史,在一些发达国家军队,完善的康复治疗大大降低了训练伤的发生概率,还帮助更多的伤病军人尽快重返训练场。相比之下,我军不缺康复技术和设备,但每年仍有不少官兵因为早期干预不及时,或术后康复不到位而造成身体损伤甚至落下残疾。

“康复医学如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我们康复医生的失职。”这次调研式巡诊结束后,王斌和队友们把一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放在原临潼疗养院领导的办公桌上。中心政委骆炜谈到,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官兵发生训练伤的概率也在增加。如何使康复理念和技术适应战场需要,是康复医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中心康复科主任、原第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的王斌名字命名的“王博士医疗队”应运而生。

王斌经过深入研究思考后提出,医疗队应该在“阶梯救治”下功夫,重点围绕官兵健康链的3个关键环节发挥作用:在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尚未达到临床治疗条件时进行早期干预;做好官兵手术出院后的康复,帮助恢复身体机能;平时开展训练伤防治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这为医疗队明确了目标任务。

为了摸清不同类型部队训练伤的特点,医疗队成员上高原、下海岛,钻坦克、爬战车,亲身感受官兵训练特点,为精准靶向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短平快”特色康复治疗成为一线官兵最爱

“马医生,是您为我辩明了委屈,太谢谢您了。”驻豫某部战士小李的话语,让医疗队骨干成员、主治医师马会荣印象深刻。

小李本是单位的训练尖子,去年初一次引体向上训练时,突然感到右肩疼痛,后来发展到整个胳膊都使不上劲儿。医院CT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小李的肩部和右臂未见明显损伤,也难以给出诊断意见,小李无奈地拿着报告单回到单位。

“看你那一身腱子肉,怎么说蔫就蔫了”“医院检查都没问题,不会是装病不想训练吧”……战友们私下的议论让小李颇为郁闷,甚至个别领导也对他产生了误解,可医院的检查结果明摆着,小李真是有口难辩。

去年8月,“王博士医疗队”来到该部巡诊,了解到小李的情况后,马会荣为他进行了检查,判断其属于肩关节复合体运动障碍,表现为关节和肌肉虽没有明显损伤,但出现功能紊乱,无法用力。马会荣现场运用整脊手法为他松动关节,并加以局部牵拉和小关节复位。

治疗结束后,小李迫不及待地跑到单杠下,一跃而起连拉了3个引体向上。“咦,这下一点都不疼了。”满怀惊奇的他一个劲儿向马医生道谢。直到这一刻,一些战友才知道此前错怪了小李。

“小李的病例非常具有代表性。”马会荣说,当身体损伤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医院通常不会给予临床治疗,但运动功能已经受到影响,这个环节就非常需要康复医生的介入。

未来战场态势复杂多变,需要练就不经任何准备、随时随地都可以投入诊治的硬功,而且治疗手段还要做到短、平、快,使官兵尽快恢复身体机能,这是医疗队对每名队员提出的要求。

“看到‘王博士医疗队’,我们的病就好了一半。”陆军某旅官兵对医疗队的精湛技术称赞有加,看似平常的推拿、按摩、针灸、艾灸、火针等疗法,被医疗队员搭配起来,往往几分钟内就可以立竿见影缓解或消除病痛。据了解,“王博士医疗队”成立8年来,先后20余次下部队巡诊,帮助上千名官兵摆脱训练伤困扰,还为部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100余场,发放自编的《军事训练伤防治手册》1.5万余份,举办了10余期康复技术、训练伤防治培训班,培养师旅团军医、卫生员等业务骨干500余人,研究推广的保健操深受基层官兵欢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年,为了练就过硬技术,医疗队员们可没少吃苦头。中医世家出身的马会荣刻苦练习推拿手法,手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双手就像钳子一样有力,由于经常憋气使劲,眼睛明显往外突出;队员孙少卫为了练习指法,10余个沙袋硬是被他用手指戳得“遍体鳞伤”……医疗队员们以老带新、勤学苦练,技术越来越精湛、越来越全面。

不断探索实践康复领域新理念新技术

“在现代医学中,康复医学与人体运动功能联系最紧密,理应在提高官兵身体机能上发挥更大作用,为实战化训练加油护航。”近年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王博士医疗队”又树立了新的目标,他们积极学习国际康复领域前沿理念和技术,并在向训练伤防治转化运用中取得初步成果。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是医疗队近年来引入的康复医学前沿课题,旨在从动作模式角度进行临床诊断,从而发现某些看似与患者主诉的肌肉骨骼疼痛毫不相关的功能动作缺陷,帮助医生从根源上矫治问题,改善人体相关部位的整体运动功能。

某部战士小陈,长期右膝疼痛,多次就医治疗仍反复发作。去年底,因担心影响士官套改体能考核,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医疗队。医生张统一在进行检查后,发现其除了膝痛之外,还有脚背外旋、走路外八字等问题。他运用“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作进一步检查,确认小陈的膝盖疼痛,是由脚踝关节隐性损伤引起。经对症治疗,小陈的脚踝关节彻底矫正,不仅膝痛症状消失了,整个腿部的运动功能也得到了加强。1个月后,小陈顺利通过体能考核,成绩比平时明显提升。

怎样有利于快速康复、有利于改善运动机能,就采取什么治疗手段。这不仅是对官兵健康的庄严承诺,更是为战斗力护航的神圣职责。近年来,在临潼康复疗养中心的支持下,医疗队先后引入微创、射频、肌骨超声引导等治疗方法,使训练伤防治手段日益丰富,效果更加明显。他们还针对飞机、舰艇、装甲等不同兵种部队易发高发训练伤类型,分门别类制订相应康复治疗手册,提高诊治针对性。针对特勤疗养官兵伤病特点,因人而异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定期到部队回访,跟踪掌握官兵康复效果,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为拓展服务范围,更好服务官兵,近年来医疗队还把心理服务纳入巡诊内容,精心制作20余份以视频、短片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案及课件,深受部队官兵欢迎。如今的“王博士医疗队”人才济济,骨伤专家邓永盛,康复医生孟斌、王立,康复骨干祝中奇、王振华、包建鹏等,都已成为官兵身边“闪亮的星”。结束采访时,医疗队成员纷纷向记者袒露心声,看到经自己之手治好的官兵健康愉快地重返训练场,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

编余小议

泰戈尔说,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临潼康复疗养中心“王博士医疗队”,恰似一群默默坚守的执灯人。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面对进退去留、利益得失,他们心无旁骛、不为所动,心系战场、执着奉献,用一颗颗滚烫的心、一双双温暖的手为战士祛病除痛、抚平创伤,生动阐释了新时代军医姓“军”为战、坚守战位、担当奉献的大爱情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