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追求幸福,都希望自己的幸福大些、大些、再大些。这不,春节快到了,“福”字也洋洋洒洒,铺天盖地,在塞北蔚县的剪纸上,在冀中藁城的灯笼上,在延安窑洞的窗花上,一个个“福”字表达着人们祈福盼福的美好愿望。
那么,什么样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呢?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去年8月3日,“中国核司令”程开甲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那天,家人问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程开甲回答:“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留学结束时谢绝导师挽留回国、隐姓埋名20年搞核试验研究、一辈子都注重培养年轻人……这就是程开甲“所做的一切”。那时,程开甲和战友们“吃窝窝头来搞原子弹”,终于迎来横空出世的“东方巨响”。用自己的青春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国的脊梁,这就是程开甲最大的幸福。
2006年7月1日,生命垂危的好军医华益慰示意探望他的学生扶他起来后说:“当医生的,如果有病人愿意找你看病,信得过你,这是最大的幸福。”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近百人生命,从医56年,华益慰不拿别人一分钱,手术不出一个错,被患者称为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用燃烧在无影灯下的生命火焰和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在群众心中矗立起了一座高大的人格丰碑。被群众信得过,是华益慰最大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品味程开甲和华益慰“最大的幸福”不难发现,利他是共同特点。他们“最大的幸福”之所以“最大”,是因为他们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安危放在了心中最高的位置。
当一个人做为公和利他的事情时,确实能提高幸福指数。在这方面,法国医学家布朗·尼尔斯用数据和实践做了求证。人在感到幸福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布朗·尼尔斯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做好事时,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而且分泌的多少与好事的大小与持续时间成正比。随后,布朗·尼尔斯在街头、商场和公交车上随机采访了76名路人。结果显示,凡是给老人让座、把杂物捡起来放到垃圾桶的人,做这些事后都有愉悦的感觉。
幸福既是物质生活的概念,更是精神生活的概念;既是获得的概念,更是付出的概念。一个人只有多做、常做为公和利他的事情,才能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才能使自己“最大的幸福”更“大”些。相反,如若把最大化的利己作为“最大的幸福”,那么很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幸。
成克杰走上仕途后,把当大官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他曾私下说,当的官越大,我就越幸福,为了当官这个最大的幸福,我就是要挖空心思,就是要不择手段。结果,成克杰见钱不想党性,不计后果,最终不仅没有得到“最大的幸福”,还丢了性命。
作家张爱玲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诗人顾城说:“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没有眼泪的生活,而是有一位为你擦眼泪的知己。”三毛说:“每天收工,喜欢的人都在路边等我,那是最幸福的事。”如果说他们“最大的幸福”还有点“小确幸”的话,那么作为军人,理应把自己的幸福与职责使命紧紧相连。
2016年3月6日,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歼-15舰载机一级飞行员张超,在回答记者“抢着执行战斗起飞任务,不觉得苦吗”的问题时说:“军人最大的幸福是不辱使命。”张超认为飞行不仅是勇敢者的事业,更是他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为了这个使命,他把29岁的青春化作了海天“飞鲨”腾飞的英姿。
人民子弟兵肩负着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只有像张超那样,永葆赤子之心,不忘奋斗精神,唤起“知其难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坚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必胜信念,才能在履行使命、不辱使命中品尝到“最大的幸福”。
(作者单位:32103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