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陆军“十大标兵”颁奖台上,扫雷英雄杜富国抬起残缺的右臂,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此刻的他看不见,台上台下看着他的人,早已热泪盈眶。
“面对那样的危急时刻,我能像他一样冲在前面吗?”在千里之外的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赵文川正和战友们学习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的先进事迹。作为该旅“爆破英雄连”的“小老虎班”班长,他被杜富国的英雄壮举深深震撼。
赵文川的心灵之问,也是必须回答的胜战之问。在“爆破英雄连”官兵叩问灵魂的同时,一场学习“十大标兵”的热潮正席卷百万陆军部队。
这是一场关于军人荣誉体系重塑的创新尝试,也是一次标定校准陆军建设发展方向的创举。
“习主席指出,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立体勾画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时代肖像,为我军育人目标做出了精确概括,标定了全新维度。”论及这股风潮的源起,陆军机关领导这样介绍,作为陆军整个表彰体系中层级最高的荣誉,从2018年起,陆军将每年组织一次 “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评选,评出“十大标兵”。
十个标兵十面旗,每面旗都浓缩了矢志强军的生动实践。“未来战场呼唤什么样的陆战尖兵”“新型陆军如何实现战斗力转型升级”……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陆军“十大标兵”的身上。
他们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耀眼的战绩,为陆军官兵立起了逐梦的标杆
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李庆昆一战成名的地方,是4年前战乱频仍的西非马里。
当时,他正和战友们在当地维和,反政府军把战火烧到距维和任务区14公里处。
面对危机四伏的局势,我国维和部队指挥部决定,在反政府军阵地前举行一场实弹战术演习,以武慑敌、以慑止战。
“谁来打响第一枪?”誓师动员会上,维和部队领导发问。瞬间,会场气氛变得凝重。
大家都知道这第一枪意味着什么:打好了,扬我军威,震慑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不好,有损尊严,长敌气焰,局势或陡然生变。
思考不过3秒,李庆昆向前一步,双眼炯炯有神,声音有若洪钟——“我来!”
演习准时开始。李庆昆像往常训练一样,沉着地跃进、据枪、瞄准,风在耳边嘶吼,远方目标忽隐忽现……
“砰!”就在所有人的心提到嗓子眼儿时,一声枪响,150米外的目标应声爆裂。
“砰砰砰……”随后,战友们相继开火,各种武器齐声怒吼,向世人宣示着中国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目睹这一场景,远在几百米外的几辆皮卡车相继离开。2小时后,反政府军在距离维和营区10公里处划出“停火线”。
李庆昆打响的第一枪,打出了国威军威,展现了中国军人“敢于担当”的血性。
两次出国维和,“蓝盔勇士”李庆昆带队执行各类任务280余次,多次直面生死,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在国际舞台上,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侦察营副营长候国领同样交出了一份闪光的成绩单:
某国际特种兵比武竞赛,他取得8个单项第一和总分第一,打破6个单项纪录;
澳大利亚陆军轻武器射击技能大赛,他赢得2金2银1铜;
“国际军事比赛-2018”野战炊事比赛,他获得5个项目的4个第一、1个第二……
如今,候国领作为“精武尖兵”也荣登“十大标兵”颁奖舞台,与战友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一同登上舞台的,还有“特战尖刀”蒯威。十多年前,蒯威和14名战友跨出国门,进入土耳其特种兵学院学习深造,与20多个国家的特种兵同台竞技。
“魔鬼周”训练中,他不慎拉伤膝盖韧带,却强忍疼痛,坚持完成所有训练课目。
在一次对抗演练中,蒯威带伤出征,和14名中国队员出色完成潜伏战斗任务,成功歼灭蓝军。他们的那次行动,后来成为该学院山地作战的典型教案。
从国外载誉归来,蒯威继续苦练杀敌本领。如今,已经是第73集团军某连连长的蒯威依然跟当年一样,站第一排、打第一枪、当第一潜、做第一攀、争第一跳。正是凭借身先士卒的血性胆气,他带出了在演训场和比武场屡创佳绩的“特战尖刀连”。
在获评陆军“十大标兵”后,他将自己的座右铭分享给战友:“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当兵就当能打赢的兵。”
从赛场到战场,从国内到国外,登上“十大标兵”领奖台的精武标兵用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耀眼的战绩,为陆军官兵立起了逐梦的标杆。
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屡建奇功,也见证了科技兴军战略的巨大力量
“炮弹能不能也像导弹一样自带‘千里眼’?”这是十多年前,萦绕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某教研室主任钱立志心头的疑问。
科技创新能使梦想照进现实,而对于科研背后的艰辛,钱立志体会尤为深刻。为了破解这一疑问,他带领团队,开启了历时8年的攻坚克难、聚力攻关。
那年夏天,中国西部某试验基地,骄阳炙烤着大地,某新型制导导弹靶场实弹试验开始。
“放!”随着一声果断有力的口令,炮弹拖着火光划破长空。数十秒后,载着侦察和制导设备的弹体精确命中目标。
钱立志成功了!他让“炮弹长出了‘千里眼’”,标志着我军炮兵实现了由“火力覆盖”向“精确打击”的划时代转变,几代炮兵人“指哪打哪”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科技创新之难,绝不亚于打一场大战。国防科技领域的每一项创新,无不成为战斗力跃升的关键。在科技兴军这条路上,从不缺乏孜孜以求的同行者。
在冰封雪裹的草原深处,一个测试方舱安放在炮阵地旁边。某型火炮接连发出怒吼,巨大的冲击波震得方舱直打颤。方舱内,某试验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冷雪冰目不转睛注视着屏幕上刚刚生成的弹道曲线。
弹道测量,实际上是与一堆以米、秒、帕为计量单位的数据打交道。这几个在外人看来冷冰冰的字眼,对“弹箭飞行姿态精测”创新团队来说,却承载着梦想希望、融注着心血汗水。
当年,还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冷雪冰在测量某型靶弹时,发现测量数据存在微小异常。他翻阅相关资料,和战友们反复分析比对,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一项世界雷达研究领域亟待攻克的前沿课题。
冷雪冰和战友们感到了一种触摸到科学前沿的振奋。“国际上那么多科学家都没攻克的难题,这些普通技术人员能拿下吗?”面对各种质疑,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冷雪冰和他的创新团队从未动摇,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上“绝境”……
在经历4300多个日夜的攻关之后,他们终于征服了这个课题。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多种武器装备试验任务中,为战斗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多年来,冷雪冰带领创新团队完成了800余次装备测试任务,攻克50余个重大试验技术难题,填补了13项武器装备试验鉴定领域空白。
新型陆军需要更多的科研创新,也呼唤更多敢创新、想创新、能创新的科技尖兵。在为陆军新质战斗力加钢淬火的生动实践中,并非只有科研人员的身影。新疆军区某旅二级军士长刘加平,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凭着打仗般的拼劲,硬是在装备革新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
改变刘加平军旅人生轨迹的,是10多年前的一次巡修。那次巡修,他听到有战士抱怨:某型接收机不能与分机直接通信,人工操作繁杂,费时费力,影响训练效率,要是能有更快的方法就好了。
“能不能通过技术革新,改人工操作为智能化操作?”刘加平抓住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念头,在上级领导和战友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钻研,竟然创新成功了:原来需用人工操作的12个步骤,被简化为只要按键一次即可完成,用时大为缩短。
在首次创新成功的激励下,刘加平开始在装备技术革新领域持续发力,先后创新研究出9项保障部队制胜无形战场的科研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士兵专家”“信息尖兵”。
他们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铁血担当,正是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时代写照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军人应该如何抉择?
排雷英雄杜富国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杜富国为掩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了双手、双眼。他的英雄事迹不仅震撼着全军官兵,也深深感动着众多网友。在网友发出的万千点赞帖中,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
危急时刻,生死瞬间,是对军人的终极考验。包括杜富国在内的众多军人,都在类似的考验中,显示出了不畏牺牲的英雄本色。
对于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三级军士长吕建民来说,他的每一次紧急出动,都可能是“实战”。虽然不是面对枪林弹雨,但致命无形的毒剂烟云是他必须战胜的“敌人”。
那一年,渤海湾的渔民无意间打捞上来3枚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化学炮弹。
该防化团奉命出征。处置现场,将炮弹放进特制的密闭箱是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环节。
“我先上!”吕建民撂下这句话,便小心翼翼地抱起一枚炮弹慢步前行。由于炮弹锈蚀严重,看不清引信在哪,轻微触动就有可能引发爆炸,之后便是毒剂蔓延……
炮弹在怀,步步惊心。30米路程,吕建民足足用了5分钟才挪到密闭箱旁。直到把危险全都关进了“笼子”,大家才长出了一口气。
入伍18年,吕建民一直在与毒魔掰手腕,也总是把“我先上”挂在嘴边。面对失火的化工仓库、剧毒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以及不明危险化学品污染的核心区,他总是第一个闯进去……
无论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军人永远不会退缩。牺牲奉献早已成为他们的信仰和常态。
位于风雪高原的边境线上,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副营长杨祥国一共经历了47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他脚下的那条巡逻路全长160多公里,途经5座海拔4500多米的雪山,遍布天堑、悬崖,曾先后吞噬多名年轻军人的生命。
2002年,杨祥国第一次参加巡逻就是爬刀锋山。那天途中,他一脚踩空,连人带背囊滚向深渊,万幸的是半山腰的灌木丛挡住了他。
在战友的帮助下,杨祥国终于从死亡的边缘回归巡逻队伍。跟那些边防前辈一样,他选择再次启程……这一走,他又在边境线上走了十多年。
同生死相比,张尚年曾经面临的选择,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
这位曾执行过汶川抗震救灾任务的优秀陆航飞行员,在当年四川芦山发生7级强震的消息传来时,正在举办婚礼。
早一秒出发,灾区的灾民就多一线生机。为了争取救灾时间,张尚年立即中断婚礼,与战友一起赶赴救灾一线,迅速打通“空中救援通道”。
救灾任务结束,习主席在视察慰问原某陆航旅时,亲切地握着张尚年的手,叮嘱他说:“抓紧把婚礼办了。”
芦山抗震救灾任务结束后,一场特别的婚礼在该旅机场举行:直升机整齐列队,芦山灾区的群众代表和官兵代表送上鲜花,祝福一对新人终成眷属。
军人并非生来就是勇者。然而,一旦穿上这身军装,就必须在危急时刻、生死瞬间挺身而出。杜富国、吕建民、杨祥国、张尚年,他们和万千战友一起,用一次又一次无畏的选择,铸造了中国军人忠于使命、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他们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铁血担当,正是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时代写照。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