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喜欢谈兵论道,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及。长平一战,赵括照搬兵法,不知应变,致使兵败上党,40万赵军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其本人也背上了千古骂名。
习主席在谈到如何培养年轻干部时指出:“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回顾历史,我们要把赵括纸上谈兵、丧师辱国的故事作为“清醒剂”“教科书”,认真对照反思,从中受到警示和启迪。
赵括作为名将之后,无论是聪明才智还是知识储备,都是同时代的佼佼者,但终因缺乏实践磨炼、纸上谈兵而导致失败,令人扼腕叹息。如今,部队官兵文化水平越来越高,有的军种招收的新兵一半以上都是大学生,这是实现强军伟业的一个积极信号。但也要看到,部分官兵特别是有的年轻干部对实践历练重视不够,若不及时纠正,有成为下一个赵括的危险。
古往今来,优秀人才大都是从基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战国时期韩非子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唐代名相张九龄讲,“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清代思想家魏源也讲,“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回顾我党我军历史,绝大多数中央领导都在基层一线任过职,10位共和国元帅,9位担任过营连主官。这些都说明基层实践对干部成长十分重要。在官兵文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的现在,到基层去、到强军实践一线去,接受锻炼和考验,是防止如赵括般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好办法。
实践锻炼提升能力素质。回看当年的赵括,由于缺乏实战经验,简单援用兵法,加之上战场后受国内速战情绪影响,脱离实际,贸然出击,岂能不败?再看我军历史上的许多优秀将领,虽出生背景各异,却都是从基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战神”。事实证明,干部经过“摸爬滚打”“蹲苗壮骨”,学会独当一面、应对复杂局面,从战斗力生成的第一线中认识战争、学习战争、研究战争,才能不断提升统筹协调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临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
实践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战场较量很多时候也是指挥员经验的对抗。长平之战中,赵括纸上谈兵着实也是缺乏实战经验的无奈之举,面对经过多次战争千锤百炼的名将白起,赵括显然欠缺火候,陷入对方设下的圈套也是必然。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事上磨炼才能真正成长。明代《答史玉池书》中讲,“我若是真金,尽教他做烈火,傥还有些渣滓,却藉他做洪鑪,猛煎熬一过,添我多少精神”。诚然,基层作为部队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既要抓战备训练等大项工作,又要管生活保障等琐碎事宜,头绪多、任务重、责任大。但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将其作为砺金的砥石、浴火的熔炉,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磨炼,各种急事难事的煎熬,才能精武强能、百炼成钢。
实践锻炼培塑人格魅力。赵括被任命为将军前,其母曾极力劝阻,认为其盛气凌人、贪得无厌,与其父爱兵如子、“军赏斯罄”的做法大相径庭。上了战场后,赵括又不熟悉自己的部下,临阵换将,直接影响了军心士气。《孙子兵法》有言,“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意思就是军令畅通是因为将士利益一致,相互信任。朱德元帅曾说过,“一定要使一个连队像一部机器,支部、指导员、连长密切配合,共同带好这一连兵”。中国古代胜战成名的军队,如白袍军、岳家军、戚家军等,其将领的凝聚力、亲和力、感染力都十分突出,这与将领长期和基层官兵同甘共苦是分不开的。年轻干部唯有到基层去,与官兵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尝尽酸甜苦辣,感悟成败兴衰,干部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纸上谈兵丧师辱国的教训告诉我们,基层是生动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官兵中大学生以上学历越来越多的新形势下,更应珍惜基层实践这个平台,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其中,抱着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扑下身子干工作,心无旁骛谋打赢,铆在岗位建功业。通过反复学习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把个人想法转变成实践经验,才能避免重蹈赵括纸上谈兵丧师辱国的覆辙,在火热的强军实践中成长成才成功。
(作者单位:92619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