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先,当然不是干守死守,而是一个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
守先待后,是从清人陈确给朋友的书信中衍化出来的一个成语——“循循焉惟孔孟之道之从,必可守先待后,为一代大儒无疑也。”按现代汉语的解释,也就是承先启后、踵武前哲的意思。
一代大师掞藻飞声,令人敬慕。但我更喜欢断开来读——守先,方能待后。守者,持守传承也。从哲学意义上来说,生活在历史进程中的人不能满眼都是“现在”与“即时”。人类所有的思想成果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所有的社会进步都有其千回百转的成长路径。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这是“一条神圣的链条”,构成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名片”。因此,寻道问踪于前人所积累的文化遗产,继承和认知先辈所创造的传统学识,才能透过历史的纵深感把握今天的人生格局和思想定位,也才能从岁月的积累中发掘出深邃而丰厚的知识宝藏。
当初苏东坡被贬海南时,对其侄孙有“恐其趋时”之忧,所以写信让读“前后汉史及韩(愈)柳(宗元)文”。 毫无疑问,苏东坡所言之“趋时”,其实是对急功近利浮躁之心的审视及隐忧。而他列出的那些必须去读的书目,就是对守先待后这个成语明晰的阐释。
实现理想的脚步当然要始于足下,但确定理想的眼光应当更加开阔,这其实就是守先待后的内涵。在许多商业广告里,穿戴了某些服饰瞬间就可跨入精英的行列,服用了某种药物立马就脑洞大开……理想与现实之间,只隔着掏腰包消费这一步之遥,而不需要任何努力和奋斗。无意评骘广告的弊端,只是想起胡适说过的一句话:干大事的人“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后面,还要加上时髦不能动”。
美国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早在30岁时就准备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但他的老师认为他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有创意”的东西,劝其再读50年的书。巴尔赞听从了老师之言,一直待到85岁之时才动笔写作其文化史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书于20世纪最后一年出版,那年他93岁。我相信,到了这个年龄,诸如“国宝级历史学家”之类的赞誉早就风轻云淡了。
捧读此书时,我总想起《千字文》里“空谷传音、虚堂习听”的说法,透过一定的时空距离,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声音会听得格外清晰,那些拂去了纷攘红尘的历史场景也看得尤其真切,或许,这也是守先待后的价值和意义吧。
守先,当然不是干守死守,而是一个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当年张之洞听说手下一名官吏是大文豪袁枚的后人,便准备提拔使用。可在考察中发现,这位出身优渥的官吏居然不识诗书,还抱怨祖先把“十万藏书尽与外人”。张之洞顿时拉下脸来:守不住前人书,也等不来眼前的官。随即把他给开了。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王阳明先生这句话嘲讽的是那些不持守先贤之道的人,而我们说的守先待后,亦涵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