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组(图一)
“噪声仅相当于开车关门——静音超声速飞机。”近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梦想飞机”计划一经公布,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美国最大的国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连续19年名列全球军工企业百强排行榜榜首,牢牢占据着世界军火市场的“头把交椅”。号称美国空军最大的C-5“银河”运输机、第五代战斗机F-22“猛禽”等都是它的“作品”。
然而,并没有谁天生就是强者。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不例外。翻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聚焦未来”重组合并的过程。
或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命运竟在一次“烛光晚餐”上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军工企业军品订货量也随之减少,面对欧洲军工企业崛起带来的压力,鼓励本国军工企业重组合并成了美国政府的选项。199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邀请美国各大军工巨头共进晚餐。席间,阿斯平告知在座的“大佬”:今后的生活将更艰难,不能允许你们都活下来。据称,该晚餐被美国军工行业称为“最后的晚餐”。
然而,这顿晚餐的“牵线搭桥”,让曾经都处于“单身”的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两家公司成功“牵手”。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经历了两年磨合期后,宣布全面重组合并。强强联合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过重组,成功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使得优势互补成为现实。自那以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便在全球军工企业中建立了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重组成功案例的影响下,美国掀起了一股军工企业兼并重组的热潮,波音兼并麦道,雷西昂收购休斯电子……正是依靠不断的重组合并,才有了今日的美国军工成就。
对军工企业而言,通过强强联手形成1+1>2的系统优势,或许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转 型(图二)
如果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重组创造了军工企业发展的新模式,那么蒂森克虏伯的成功转型则带来了老牌军工发展的新思路。
谈起蒂森克虏伯,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曾经在二战中名震欧洲战场的“克虏伯大炮”。用当时的一句话讲:战场上满地都是克虏伯弹壳。然而,昔日成就只能用来回忆。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垮台,克虏伯也随之暗淡颓败,但它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德国的崛起,“克虏伯”再次映入世人的眼帘。1999年,克虏伯与钢铁巨头蒂森公司宣布全面合并,合并后的蒂森克虏伯公司,成功跻身“世界级”的钢铁制造商行列。
然而,过分依赖钢铁产业,难免遇到发展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等主要市场对钢铁的需求不断下降,这一度让蒂森克虏伯难以为继。改革,路在何方?这是蒂森克虏伯的必答题。
危机中,蒂森克虏伯主动求变,凭借传统的钢铁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积极向汽车服务等新兴领域进军,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蒂森克虏伯积极拥抱数字化,将新技术引进传统军工产业,成为企业复苏的一个重要拐点。
如今,这家百年老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实,对于传统军工企业而言,抛弃陈旧观念,主动寻求技术革新,多一些“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或许会有一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