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值得“玩味”,同时也炸开了“锅”。
“智胜空天-2018”无人机挑战赛在实时规划、自主规避、创意设计等项目上一共决出6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无人机“迷宫”、2V2空战两个项目却因多人弃赛,未决出冠亚季军。
弃赛的“海渊”战队队员杨森说:“风速过大导致个别比赛环境恶劣,让高难度课目难上加难,的确有点力不从心。”因为科技含金量太大、比赛门槛设置太高,许多选手望而却步。当然,杨森也坦言,正是因为难,自己才找到了“短板”,明年备战也有了方向。
诚然,他们都是军地高校的优秀学子,看似是弃赛,或者说是失败,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一种勇于认识自我的成功,一种勇攀科技高峰的成功。
在求知的征途上,不仅有灿烂星辰和浩瀚大海,还有时常令人望而却步的荒漠“无知区”,抑或是无人能及的高原“无人区”。此时,正确认识自己是勇于超越自己的第一基石。
既要宁缺毋滥,更要宁高毋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7年内曾九度空缺,正是这种高标准,推动着中国科技不断填补新的空白。
科技领域的“争锋”,谁都不敢说自己无所不能,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甚至不敢说自己擅长的本领已经进入了没有对手的“无人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搞皆大欢喜的比赛,更不能搞“轻轻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角逐,那样降低的是赛事水准,蒙蔽的是赛手视野,损害的是科研事业。
犹太人不喜欢问幼儿园的孩子今天学了什么,他们常常问:“今天你提了什么问题?”这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可贵精神。当我们从“无知区”迈出之时,拍拍身上的征尘,再次小心翼翼地进入“无人区”时,每一位青年学子都应问问自己:我们的知识储备够不够?我们的科技素养高不高?我们的胜战能力强不强?
空海一体战、信息争夺战、网络中心战……未来的战争什么样?猜测的版本也许有无数个。但是,无论哪种样式的战争,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谁想赢得先机,谁就必须从“无知区”抢滩登陆,迈向新的“无人区”。
隆冬严寒之际,我们乐见“智胜空天-2018”无人机挑战赛的成功举办,也喜见以这种最严苛的方式考验学子。未来军人就应该如此,比的是科技的“最强大脑”,比的是无人区的“谁与争锋”。未来军校亦应如此,引导学员不断闯入知识领域的“无知区”、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宣示。在强军征程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本领恐慌,充满知识饥渴。只有这样,才能制胜未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