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塞罕坝林场民兵刘军、齐淑艳扎根护林12年,无论风雪,不分寒暑,每天都要登上瞭望台守望林海。这对夫妻——

把忠于职责刻入生命年轮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德坤 曹 明

秋冬季节,塞罕坝的万顷林海就像一幅油画。然而,驻守在此的民兵刘军、齐淑艳夫妇却无暇顾及这般美景,他们每天都要频繁地登上瞭望台,拿起望远镜,警惕地进行森林防火观察。

受此影响,采访只能断断续续进行。他们的守哨故事像林海中的小溪一样,在笔者的心里开始流淌。

2006年,35岁的刘军和34岁的齐淑艳,来到海拔近2000米的亮兵台护林哨所,担任民兵瞭望员。他们的工作场所很小,是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瞭望台。与他们长期相伴的有3件东西:一架望远镜、一部电话机、一本记录册。他们的工作任务很简单:从早晨6时到晚上22时,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火情;晚上22时至次日早晨6时,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防火观察。不管有无情况,观察结束后都要立即向林场打电话报告。

这套看似简单的工作流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军、齐淑艳夫妻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重复了31万多次。他们如同在这里扎了根的白杨树,没有节假日,不曾外出旅游,更不能一同下山去看望上学的孩子和家里的老人,就连春节、中秋节也无法回家团圆。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而这对夫妻的人生,却像是一部反复回放的黑白电影。即便是漫天飞雪的冬夜,他俩也一样轮流值守,登记册累积起来已有一米多高。

刘军和齐淑艳的父母都是林场的第一代造林人。作为林场儿女,他俩从小就知道“防火责任大如天”。刘军对笔者说:“林子是塞罕坝人的命根子,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说话间,林海传来窸窣的风声。

“起风了,我得上去看一眼。”说着,刘军爬上了16米高的瞭望台,笔者跟随其后。他说:“风声就是警铃声。一旦起风,马上就要上瞭望台观察。”

时间长了,刘军总结出一套林海火情鉴别方法:杂草燃烧是白烟,树木燃烧是黑烟。去年一天,刘军突然发现克什克腾旗方向有一处地方冒烟,经验告诉他是草原着火,他立即上报信息。因报告及时,火情得到及时处理。

2006年,夫妻俩刚上哨所时,房舍是个小木屋,不通电,没水井,取暖靠生火,冬季最冷时室外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咸菜都冻成了冰疙瘩。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与世隔绝的寂寞。刘军说,大雪封山时他俩一连几个月见不到人。有时,齐淑艳憋不住了,就出去喊两嗓子。

寂寞中,刘军拿起画笔学习画画。他记不清自己画了多少张画,只记得练习纸是成捆买来的。如今,哨所里挂满了刘军的作品,有雄鹰、有草原,有山花、有森林。笔者在一幅名为《守望》的画前驻足,画上两只猫相互依偎,眼睛圆鼓鼓地盯着前方。齐淑艳说:“画的就是我们两口子。”说完,她笑了起来。

“现在日子好多了!”刘军说,2013年,林场给哨所建了5层高的哨塔,屋子里不仅通了电,还能上网。

扎根林海,把忠于职责刻入生命年轮,这对夫妻的人生,就像那棵棵白杨一般挺直。

上图:刘军夫妇在瞭望执勤。

曹 明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