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书道犹兵

——《“鉴古开今——兵之道”主题书法作品展览》赏析


■钟海燕

书道犹兵。在漫漫历史进程中,军旅书法吸吮兵道养料,文脉绵延相承,一直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及军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由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和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鉴古开今——兵之道”主题书法作品展览》,集40余名优秀军旅书法家精心创作的近200幅佳作,挥洒尚武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抒发家国情怀,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气象,为强军新征程增添了一把艺术的火炬。

军魂,是军事文化的核心内涵。当代军旅书法,融军魂的思想内涵与书法的筋骨血肉于一体,造就出独特的美学理想和价值追求。“鉴古开今”书展创办三载以来,始终围绕着军魂这根主线,紧扣备战打仗和治军带兵的职能使命。第一届萃取习主席用典宣传强军思想,第二届突出“军之魂”主题,本届主题为“兵之道”。展览共分“兵者,国之大事”“带兵”“练兵”“用兵”四个篇章。其中,“兵者,国之大事” 篇章,刻写军事之重、武备之要,警醒国人居安思危;“带兵”篇章,直抒带兵带心、铸魂育人,诠释“子帅以正,不敢不正”的古今之理和“与士卒同甘苦”的爱兵襟怀;“练兵”篇章,探寻练兵之策,激励官兵始终以“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的劲头,紧盯未来战场,探索制胜之道;“用兵”篇章,聚焦用兵之法,抒发三军将士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之豪情。

这次展览在书写内容上经过反复酝酿和甄选,既有中国历代军旅诗词、军旅文化经典名言,也有革命先辈战斗诗词、各部队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构成气势宏伟的艺术长廊,成为极具感染力的形象教材。“从来养兵为征战,卫士戍疆老少安”“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御侮之道,莫先于练兵”“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浩气沛然的字字句句,凝结着忠诚、爱国、刚勇的精神基因,无不是兵道之魂的生动注脚。展览通过军旅书法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将它们集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震撼。

“兵之道”主题书展的成功表明,书法艺术在反映和塑造军人精气神上有着独特优势和广阔空间。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兵道之魂,其背后饱含几多苍茫悲壮乃至血雨腥风,是中国军人在民族存亡之际表现出来的气质与风骨,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这次书展在题材选取上作了一个新的尝试——发挥书法记录时代、记录现实的功能,将富有特色的部队精神作为书写内容,专设“部队红色基因”部分。“缺信息不缺信仰,缺淡水不缺淡定”“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等,这些朴实而接地气的军中格言,是先进军事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中国军人身上的生动体现。站在这一幅幅富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巨幅书作前,身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兵道之魂”的红色基因伴随那雄健刚劲的笔墨线条,已悄然镌刻进我们的精神世界。

“军旅之事,以气为主。”军事斗争的残酷、紧张、激烈,铸就优秀军人胸怀正义、豪迈、刚烈之气。军旅书法融合书法的艺术美与军人的精神气质,渲染出气贯长虹、力排山岳的独特艺术底色和主调,在军事文化史上大放异彩。同时,它又在塑造军人的精神状态和战斗姿态上起到重要作用。

“兵之道”主题书展,彰显出书法艺术在创造意境、表现性情上的优势,展出的作品,或武士般粗犷、气壮山河,或儒将般俊逸、意境深远,笔墨线条无声地流动于纸上,尽显中国军人的精神风采。走进展厅,首先看到李铎、夏湘平两位老艺术家为书展题写的“鉴古开今”和“兵之道”。两幅力作笔重千钧、节节发力,给人以苍茫浑厚之感,既蕴中国军人雄强伟岸之力,亦具诗意苍茫之奥。可以说,“兵之道”主题书展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灵上,都具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形如屏障的庄严之美。军旅书法威仪磅礴、正气充盈。作品“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正文草书峻挺,释文楷书庄严,整体构成一座巍峨屹立的“界碑”,布势匠心,文情并茂。军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铮铮铁骨,正义之师站在道义高地的肃穆伟岸,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观后油然而生军人之光荣感、使命感。隶书作品“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肃然森立,方劲峻峭,一字仿佛一块盾牌,一行就像一道铁壁,众志成城,不可逾越。

势如风雷的威武之美。军旅书法所特有的势张、力强、气旺之象,在“兵之道”主题书展中尤为鲜明。作品“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书风汪洋闳肆、豪情万丈,像羽檄、像烽火,像征骑、像箫鼓,透露出压倒一切强敌的血性胆气。作品“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如利剑斫阵、屈劲折铁,魄力雄强、骨血峻岩之态,自能蕴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

情如海天的深沉之美。姓“军”为“兵”的军旅书法,总是透出凝重深沉的意境。行书作品“千筹百计总以精兵为根本”,笔墨凝重,力道沉郁,转提按间,依稀可见一位资深军旅书家对祖国安全的忧患。楷书作品“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笔力内敛,警策之句营造出森然冷峻的气息,让人在和平静好之时自觉审视安危。

志如强弩的内聚之美。军旅书法,既有体势开张的外拓气象,亦多内部聚力的满满张力。章草作品“战者,万乘之存亡也”,看似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却若强弩射千里。楷书作品“欲先强国,必先强兵”,筋骨强劲,力透纸背;行书作品“椰风海韵展新景,筚路蓝缕筑天梯”,铁画银钩,丰筋多力,秀雅中亦蕴豪气。

“从来书画本相同,首在精神次在功”,功力与性情是书法的两块基石。“兵之道”主题书展的一大亮点,是创作者身为军人的修养、风度、人格、气象在作品中得到自然生发。参展的军旅作者,既在书法传统中摸爬滚打,又投身火热的部队生活,从中军帐指挥员运筹中感受谋略在胸的风度,从铁流滚滚的部队开进中体验气吞万里的气势,从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壮举中感受浩然正气和报国情怀等,不断升华军人气质。在此次展览的策展阶段,举办方专门组织书家创作前到训练基地、发射场和院校,感受练兵生活,发掘部队传统,使书法创作更有兵味军味。

书法是生动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自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法理论被引入书法,兵道对书法文化发展的影响,就不仅仅是势、气、意、形等方面的浸染模仿,还表现在内在机理和方法论上的贯通提领。观兵顿悟,军事谋略、作战策略、对决阵图、战术动作、习武之法等,移植到书法的结字、笔致、布局等,在片纸尺牍、点画之间经纬出一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反过来,当我们用哲学的慧眼去解读书法,自能领悟到其中蕴藏着的哲学意境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启迪练兵打仗的聪明才智。

书法家们用势如快剑长戟的篆书,态如折头大刀的隶书,严如军中铁纪的楷书,矫如行军步姿的行书,状如楚汉相攻的草书,把兵道名句铺陈得精彩纷呈。书法展厅就像演兵场,黑白线条演绎着威武雄壮的活剧,书艺之妙闪耀着军事智慧的光芒——

自然有序的法则思维。作品“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告诉我们,法令不行,是兵家大忌,法度不彰,也是书家所患。书法艺术,一靠性情得神韵和大美,二靠法度规范笔法和结体,二者不可偏废。此次书展的作品,笔法、结字、章法都很严谨,“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善用兵者,能变主客之形,移多寡之数,翻劳逸之机,迁利害之势,换顺逆之状,反骄厉之情。”这些作品的妙言,蕴含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从哲学的角度观看书展,便能通过书法用笔、结体呈现的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形象地深化对军事辩证法的理解。

运筹布阵的谋略思维。谋略是兵道的核心,讲究谋略也成为书法等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观赏书法如观阵习武,我们可以从意在笔先的酝酿中,联想到打仗要谋划在先;从书法用笔善于变通中,联想到临阵要随机应变;从书法结构安排好点画中,联想到挥师要善于调兵遣将;从书法布局起伏正攲中,联想到作战贵在出其不意等等,感悟兵道与书道谋略思想的交相辉映。

补记:第三届“鉴古开今”书展于去年12月中旬结束在北京、长春、大连、海口的巡展。目前近200幅展览作品已全部赠送至部队悬挂或刻石,成为军营新的文化印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