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开掘历史深处的文化意蕴


■张 倩

作为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抗战题材电影,《我的上高》在电影频道播出后,在业内赢得广泛赞誉。这部被誉为“现象级”的口碑之作,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亦有诸多启示。

《我的上高》以中共地下党员、上高县长黄清谷为主角。影片没有战争图景的恢宏壮烈、以弱抵强的慷慨豪迈,甚至从始至终未曾出现一个敌人形象,但却彰显出了民族大义、文人风骨,释放出中华文化的撼人力量。

即使在生死关头,黄清谷始终坚守“职守”与“操守”,这是贯穿影片的灵魂主线。他最先关注的是学堂,“为国读书,抗战到底”的学训令人动容。处理驻军和百姓的矛盾与冲突,黄清谷据理力争,誓死捍卫上高百姓的礼义之大。几来几往中,守城官兵与上高百姓心服口服,从而心无芥蒂,万众一心。

影片中许多细节耐人寻味。身为文人的黄清谷虽手无缚鸡之力,却始终恪守职责,奋战在一线,同时不忘叮嘱妻子:“你是读书人的家眷,遇到事情不要慌张,不要失态,不要与民争利。”文化风骨可见一斑。置身“国破山河在”的境遇中,文人的形象始终含蓄内敛、沉着冷静、意志坚定,反衬出一种看似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精神。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实际上承载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士人伦理,在黄清谷身上集中体现为坚守礼义信仰、九死未悔的献身精神。在《我的上高》中,这样一种文化精神、文化力量并未在战火硝烟中泯灭,即便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文化依然有“根”,读书人依然有“用”。

从影片中的诸多细节,观众都可以感受到,战斗的胜利既有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作先导,又有民间深厚的文化氛围作支撑,艺术再现了这场胜仗的“骨骼”和“血肉”。

影片《我的上高》的成功,也引发了笔者对于当下亟待突破瓶颈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一是重建评判历史题材影视剧成功与否的美学尺度。当下的影视剧创作,成功与否的最大标准无疑是票房的多寡和收视率的高低。资本运作的逐利逻辑,取代了作品的美学标准。如果不以票房论英雄,而以观众口碑、价值观输出、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等为尺度综合评判,影片《我的上高》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抗战题材影片。在既往的经验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大资本运作、制作恢弘、形式花哨、明星云集的抗战题材影视剧。然而,讲好抗战故事,不光取决于制作的精美和场面的宏大,更有赖于健全完整、深刻省察的价值观建构。《我的上高》的成功,正在于以小成本制作,建构起深远的价值,传达出宏阔的情怀。

二是反思类型英雄的模式化塑造。在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草莽英雄”“传奇英雄”“偶像英雄”等类型化英雄塑造,几成模式,大量的跟风复制消弭了英雄形象的审美价值。影片《我的上高》在英雄形象的塑造方面,独出机杼,创造了黄清谷这样一个“文化英雄”的崭新形象。其独特之处在于,战争场面虽然缺席,但是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却得以傲然挺立。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是摒弃狭隘肤浅的“伪爱国主义”叙事。近年来,抗战雷剧一度甚嚣尘上,有的作品叙事逻辑混乱、故事情节“脑残”,抗战历史沦为武侠、言情、甚至戏仿、穿越的背景。这背后的问题在于创作者的历史观念落后、审美趣味低级、原创能力低下。抗战历史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牺牲和深沉的情感,那些以爱国主义为幌子,实则极尽调侃戏谑为能事的娱乐化叙事,应当休矣。不能再让那些价值观念错乱、狭隘肤浅的“伪爱国主义”叙事侮辱当下观众的智商、诋毁抗战英雄的形象、混淆年轻受众应有的历史观念。

电影《我的上高》作品本身并不完美,剪辑和制作上的粗糙简陋客观存在,却依然不失为“小成本、大情怀、深意蕴”的启示之作。讲好战争历史故事,不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命题,更关乎今人如何审视继承那份悲情壮烈的历史遗产、以何种精神面貌走向未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