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向北,连接着陆上边防线;从这里向南,绵延着万里海疆。
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黄海与鸭绿江的交汇口,与朝鲜平安北道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对朝贸易的最大口岸城市。
“要说发展变迁,会谈会晤站门前的这条路就能生动体现。”丹东边防会谈会晤站翻译张增祥介绍,在建站之初,门前还是一条狭窄的土路。为了给中朝两军开展会谈会晤以及为当地村民提供通行便利,官兵们和村里的老百姓一起,整整干了两个月,修筑了一条可以三车同时通行的水泥路。由于中朝军人会晤时经常并肩走在这条路上,村民们便自发地将这条路称为“友谊路”。
“那时的友谊路,通行条件一般。”张增祥告诉记者,由于丹东地理位置特殊,遇到有紧急事件需要处理时,以前只能驱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太平湾大坝,向坝头驻守的朝方军人提出我方的会谈会晤需求,再由对方向上转达。这样的过程费时费力,有时还会延误沟通协商的时机。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调研和会谈会晤,2005年,中朝双方协商架设开通了热线电话,边境地区出现的各类情况,从此都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二年,双方又进一步明确了会谈会晤地点,以及一般情况与紧急情况的联络方法。
2008年,丹东市政府启动丹东新城建设,门前的“友谊路”有了这样一个名字——浪东线,变成了双向八车道的柏油高速路。这条路连接新区,直通东港,成为丹东市的交通要道。
为巩固深化双方会谈会晤成果,2011年,我方发出了开展两军哨所官兵代表交流活动的邀请。当年9月,首次丹东地区和平安北道地区边界代表机构所属部队哨所交流活动顺利启动。朝方受邀官兵代表乘坐汽车,沿着宽阔的“友谊路”参观沿途风景,并与我军边防一线基层官兵开展文体交流、共同签名、合影留念等活动。一路上,朝方军人对“友谊路”的变化以及我军建设点赞不已。
“友谊路”的那边,同样生机勃勃——由大东港区、浪头港区和海洋红港区组成的丹东港,如今已成为集散杂货、集装箱、国际客运为一体的多功能国际贸易商港。
“友谊路”的扩建,不仅打通了经济发展的动脉,也拓宽了会谈会晤工作的视野。“以往介绍我们部队的任务特点是‘临边、临江’,如今还要加上一个‘临海’。”张增祥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丹东港附近出海的渔船逐年增多。规范管理江上、海上船只作业,成为中朝会谈会晤工作的新内容。
2011年,中朝双方通过会谈会晤,确定开展首次江上联合执勤活动。双方执勤船艇依据相关协定协议,对共管水域上的船只进行归属检查,并互相通报有关情况,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
“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朝传统友谊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自缔造和精心培育的,是双方共同的宝贵财富。”曾任会谈会晤站参谋的聂友谊感慨地说,“今年以来,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晤,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随着双方达成的重要共识逐步得到落实,中朝友好合作关系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对于这一点,官兵们感同身受。”
借助这一东风,丹东的发展正不断迈上新台阶。会谈会晤站不远处,就是丹东黄金坪口岸,右前方是丹东经济开发区,一座座高楼矗立着,还有许多正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推动边境发展建设新的示范区、与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大平台。
“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军交流与合作,为巩固和发展中朝兄弟般的传统友谊贡献新的力量。”望着奔涌的鸭绿江,张增祥的心中充满激情与畅想。
上图:中朝两军边防官兵在交流时共同演奏乐曲。任峰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