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疆,中国边陲重要一域。
初冬,风翻黄草,云过荒丘,笔者从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出发,一路追星逐月、踏风碾雪,温度渐行渐低,心却越行越暖。在蜿蜒绵长的“边关乡”,在荒寂苦寒的“哨所家”,处处流动着欢快的暖流,一个个温暖的故事都与水有关。
一
晨光熹微,座座笔挺的哨楼有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疆八千里边防线上。哨楼上坚毅挺拔的哨兵身影,伴随墙壁上斑驳的年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矗立了40余年。
扎根北疆,卫国戍边。谁能想到,缺水是贯穿整个时代的边防难题。多年来,驻扎在这里的官兵不敢用水,因为存水不易,运水太难。他们常说:“一滴水,贵如油,花钱买,也没有”;他们不敢洗衣,因为大部分水矿化度很高,用这种水洗衣服,晾干后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穿在身上能把皮肤划出道道红印;他们不敢饱饮,因为“一碗水,苦掉牙,喝半年,掉头发”,里面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矿物元素,长期饮用容易引起脱发、皮疹……
为了生存用水,官兵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2017年冬天,冰雪漫天,温度达-30℃。连长阿希达带领3名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为某辅助执勤点送水,短短47公里的路程因大雪封路竟用了4个多小时。他们历尽万难才把补给送上点哨,但在返回的路上,车陷进1米深的雪坑。当指导员带着救援队伍找到他们时,阿希达几人已经身体冻僵、气息微弱了。
边防连连长敖其尔永远都不会忘记,有一年他给驻哨执勤的上等兵齐明伟打电话,问他过生日有什么愿望。齐明伟犹豫了一会儿说:“我想要一箱矿泉水给班长喝,最近他的枕头上全是掉的头发。”
40余载用水难,一代代戍边人从未放弃努力。他们不知打了多少旱孔,终于为32个哨点打出10口甜水井,但仍有22个哨点无水可用;上级单位也从未停止尝试,他们为一线边防连队、哨点配备净化水设备,修建蓄水池,定期配送矿泉水,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用水难,难在打井。曾经应邀前来勘察的地质专家认为,这里虽然地处高原,但从地质结构来看理论上存在优质地下水,只不过隔着一层未知厚度的岩层,要破除它,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不断地努力。
就这样,水在地下奔涌,人在地上渴盼。缺水哨所的一茬茬官兵带着渴望的眼神、干裂的嘴唇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他们甚至能听到地下汩汩奔涌的水声,但它始终没有流到眼前。
新成立的边防旅班子有更深层次的担忧:如果没有水,战斗力建设的源头在哪里?转型重塑的动力从何而来?
二
军令如山催征鼓,寻水踏勘马蹄疾。官兵所盼,就是建设所急。北部战区陆军边海防领导小组吹响了打井“集结号”,一道道命令发向边关,要求各边防旅务必解决官兵吃水问题。
循着官兵的呼声和战区陆军首长的期望,边防旅党委“一班人”向全体官兵立下军令状:今年入冬前全面解决边防一线吃水难题。
可几十年的积难想要一次性解决谈何容易?有经验的“老边防”断言:“这么多年都打不出水来,想一年把20口井打齐,根本不可能。”面对质疑,党委“一班人”以实际行动给出有力回应。
旅长刘卫华出发了,他先后数次前往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东乌旗人民政府、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等驻地单位协调援助打井事宜,为部队争取到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援力量;保障部部长徐海明出发了,为精准确定打井点位,他带1名助理配合2名水利专家,开始对一线26个打井点位现地勘察,一路上进连队、走哨所,3天的行程就超过了1200公里;旅党委常委纷纷出发,他们奔赴一线跟班作业,轮流跟进打井进程,不间断进行现地检查,确保打井工作如期推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的行为感动了驻地政府、感动了边境牧民、感动了戍边官兵,也感动了整个边关。
锡林郭勒盟霍照良盟长来了,他亲自调研边防官兵吃水情况,当得知300万元不足以解决连队点哨吃水问题的时候,立即追加了100万元经费;地质专家来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登跋涉、查看地貌,描绘出当地水文地质版图,为每个哨点标定最近、最可能出水的点位;打井队来了,他们同官兵手推肩扛,一齐抬钻头、扛钻杆、搭井架,把数吨重的设备架设到险要哨所,只见十几米高的钻机转盘飞速旋转,浑浊的黄色泥浆里涌动着官兵的渴盼;驻地牧民也来了,他们让出自家牧场,只为打井位置能距官兵哨所近一点,再近一点……
边关处处有感动。来到任何一个打井现场,都能听到类似的“可爱的谎言”:“师傅,您先吃饭,我刚吃饱。师傅,您睡我的铺,我有地方住。”连队官兵对打井工人师傅心怀感恩,废寝忘食地协助施工,哪怕自己饿肚子、睡地板,也要保障好打井队员。
某执勤点已经打了6个钻孔,最深的有260米,可都是“干窟窿”;打井队在另一个执勤点钻透了油泥,“黑水”涌出,淹没了官兵们的笑容;地处扎日乌拉的执勤点又打出一眼“苦水井”,战士们喝到嘴里,苦在心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早已证实,想打出甜水,要靠毅力、靠科学,还要靠一点运气。
他们相信一句老话叫“苦心人天不负”,他们竭尽所能、不吝付出,可是好运气真的会降临吗?
三
运气是什么?官兵们解释道:韧劲儿、干劲儿,以及战胜万难的决心。
清晨的某执勤点,寒意正在缓慢散去,钻机的轰鸣声冲破了黎明前最后一丝黑暗,也扰动着现场官兵的心。上一眼钻孔没有出水,这一眼已经超过200米,马上到达预期深度,结果会怎样?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官兵们感到自己的心跳似乎盖过了大地的震颤……
“出水啦!出水啦!”守在钻机近前的士兵忽然激动地喊出声来,只见涓涓清流从钻孔中喷涌而出,一时间,汩汩喷涌的水声、打井队员的笑声、边防官兵的欢呼声还有隐约间的抽泣声,映着朝霞传遍四野。上士杨凯掬起一汪清泉,只见水质清冽透亮,通过干裂的嘴唇送进嘴里,他只觉甘甜如蜜,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段时间,出水的喜讯传遍了边关:某执勤点出水啦!千米山头终于打出了“矿泉水”;某随连哨出水啦!47公里风雪路终于缩短到一根水管的长度;某辅助执勤点出水啦!买了20多年外地水,终于喝上自家水……
官兵再也不用到50公里外拉水吃了,再也不用凿冰化雪接水吃了,再也不用跟野生动物、牲畜抢水吃了!他们终于可以大口大口喝水了,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了,终于可以穿着柔软清爽的军装执勤训练了。那土地上喷薄而出的涓涓清流,洗去了边防官兵训练巡逻归来的征尘,更浸润了他们的心田。
一个个书写“拥军井”的金字铭牌立了起来,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发了出去,官兵的哨楼墙壁、宿舍床头纷纷挂出“节约用水、珍爱感恩”的标语——所有的苦难、奋斗、坚守,最终溶化成心中的清醇香冽。
寻找生命之源的脚步没有停下,上级又支援了10口井的任务,他们要打出“战备井”,为边防一线的临时执勤点和待建执勤点做足准备;他们要打出“训练井”,解决分队野外驻训的后顾之忧;他们要打出“牧场井”,让骑兵的马蹄不再被水牵绊;他们还要打出“绿化井”,守住八千里北疆壮丽的风景线。
近日,北部战区陆军一位首长来到该旅边境一线检查调研,他在边防一线某新建成的水井旁接起一杯清水,笑着说:“1000米海拔的高原哨所打出‘矿泉水’,边关缺水已成历史。”当时,已有18眼甜水井在该旅一线边防营连哨所“落户”,32个哨所执勤点处处清泉成流、笑语欢歌,为战斗力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缺水,已不再是边关新闻。奋斗者的每一个脚印,终将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