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农民作家刘卫宁——

一篇散文与一座八路军烈士陵园


■赵晓路

2017年冬,“雄安作家看雄安采风团”来到于庄村八路军烈士陵园聆听烈士事迹介绍。资料照片

刘卫宁家在雄安新区安新县最北边的于庄村。他是一个农民,院子里停着一辆农用车。干完地里的活儿,他开着车收购玉米,偶尔打打零工。跟普通农家有些不一样的是,刘卫宁家的堂屋里挂着“晴耕雨读”的一幅字,卧室里有不少书,一台电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闲下来的时候,刘卫宁就在这儿写文章。他还有一个身份,文学爱好者。

今年48岁的刘卫宁只有初中文化。上学时很喜欢读书,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毕业后种地、打工,后来在白沟卖服装10多年,手里的书始终没有放下。那年夏天,刘卫宁的一篇小说获得征文一等奖,之后又在报纸杂志陆续发表作品,成为保定市作协、安新县作协会员。

2015年夏天,他写了一篇散文《于庄村的八路坟》。文中写到:于庄村南边有一排坟头,村里人称之为八路坟。他记得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学生们都要到这里扫墓。后来,由于久没人祭扫,这一排坟丘风吹雨淋,甚至分辨不出到底是几座坟头。由于记忆久远,很多人只知道这排坟头里埋葬的是13个阵亡的八路军官兵。他们叫什么、哪儿的人,在哪一场战斗中牺牲?时隔多年,虽然八路坟在于庄村妇孺皆知,但当年的战斗几乎没人说得清了。

村里80多岁的老八路刘同喜告诉他,那是1941年麦收前,容城县马庄村方向来了一股日军,从村西北进入于庄村。战斗中,13名八路军官兵壮烈牺牲。鬼子撤出后,村里人把牺牲的八路军官兵埋葬。第二年,12岁的刘同喜加入了八路军,听战友讲述过那场战斗。

刘卫宁的文章在贴吧发表后引发很多网友共鸣。2015年9月,安新县文广新局、安新县作家协会在于庄村八路坟举行了缅怀先烈的纪念活动。安新县民政局还拨专款修建了于庄村八路军烈士陵园。这件事让刘卫宁深有感触:“快要被遗忘的八路坟,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变成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文学创作是有使命感的。”

关于这些烈士所在部队的隶属,听现在村里的老人讲,抗战时期,此地属于冀中九分区,这支部队该是冀中军区的部队。关于这场战斗,当年参与组建安新县抗日武装的贾桂荣将军的后人提供了一些情况。当时参战部队有三支武装力量。一支部队打主攻,另外两支部队负责外围阻击掩护。因力量悬殊无法有效阻击敌人,一支队伍撤退至大王淀,另一支队伍撤退到容城县留通村外的大堤,进入白洋淀。为了掩护大部队,冀中军区第18团10多名官兵在这里牺牲。

在当地作协的一次活动中,作家郭亚军告诉刘卫宁,自己查到资料,与发生在于庄村的这次战斗有关,与贾桂荣将军后人的回忆讲述相印证。于庄村八路军烈士所属部队为冀中军区第18团,战斗中14名八路军官兵阻击敌人,仅一人受伤幸存,其他人都壮烈牺牲。其中一人叫吴步云,山西人,是率部作战的营长。

“郭亚军是雄县人,他查找资料查出来是冀中军区第18团。搞完那次活动感触特别深,一个外县作家给我们考证这件事,咱们自己也应该再做点儿什么。”由此,刘卫宁更加关注当地抗战史的收集和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