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家眼里,即使没有忽晴忽阴的气候,1978年12月也实在是风起云涌的一个月。
这一年的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次全会仅仅开了5天,闭幕那天正是冬至,却成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立春”。复苏了的中国从僵化中觉醒、从沉闷中奋起,“春天的故事”从这里拉开序幕。
任何伟大的开篇,都是在攻克巨大难题中发端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前进了,一些领域的拨乱反正也已经起步,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明确。“两个凡是”依然是许多人的思维方式、指导方针,这一思想禁锢,成为中国走向正确轨道的重大阻碍。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开见诸报端,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讨论,犹如巨石入水,成为打破思想禁锢的突破口。“争论激烈,形势紧张,压力巨大”,即便如此,思想解放的洪流已一泻千里,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真理标准讨论10周年纪念之时,解放军报社记者曾拜访率先著文并引起这场讨论的胡福明教授。记者问:“你那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你当时哪里来的那股勇气?”胡福明直截了当地回答:“那是逼出来的……当时,一种责任感驱使着我,决心写篇文章破一破‘两个凡是’。”他又说:“真理标准的讨论,从开始酝酿到深入展开,始终都是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有过一次重要的视察活动,被称作“历史转折前夕的东北之行”。一路上,他先后发表6次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特别是号召在各个领域冲破禁区,戒除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历史大转折的前夜,邓小平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对中国前途命运进行的理性思考,以求真务实、勇闯新路精神提出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路、新原则,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吹响了历史转折的进军号。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邓小平文选》在这篇文章下注了一段题解:“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文章曾数易其稿,甚至重起炉灶,最后“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充实,锋芒更加犀利”。这个改变,很大程度源于中央工作会议开始以后,形势发生了出乎意料的好的变化。
那次中央工作会议始于11月10日,原定议题都是经济问题。会议开始后,陈云首先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必须由中央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他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使会议突破了原定框框。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这次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会议开了36天,为随即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12月18日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了。与会同志讨论了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业问题两个文件、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健全民主与法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等重大问题,全会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这次全会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8年至2018年的4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我国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重要的地标,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在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这个意义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点类似于遵义会议。”更让我们自豪的是,那次全会开启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为始终有党的坚持和引领,而拥有最坚实的政治保证,40年一气呵成,40年依然强劲。
习主席不久前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今天,中国的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重温那一次伟大历史转折,汲取改革的激情和发展的力量,对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