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点兵,红蓝对抗。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两个合成旅的实兵对抗演习。
偌大的演习场上,通信侦察、炮兵急袭、陆航飞临、装甲开进、特战渗透……各兵种部队轮番上阵,杀得难解难分。
这场演习,参战兵种之多,战术运用之活,武器装备之新,超乎想象。这一切,很大程度源于改革强军战略的深入实施,源于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的扎实推进。
系统的功能来自于结构,军队的力量来自于组织。没有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我军组织形态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伴随人类战争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军队组织形态的调整改革也要与时俱进。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须改变了。”克劳塞维茨也说过:“实现各兵种恰当比例的肯定数值是一个无法求出的‘✕’,可是各国军队却从未停止过优选合理的编制。”我军也不例外,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才能打赢未来战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新一轮组织形态改革之战震撼上演。2015年11月24日,改革,从“脖子以上”开始;2016年12月2日,改革,向“脖子以下”挺进;2018年11月13日,改革,打响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收官战”。
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后,我军改革大开大合、大破大立、蹄疾步稳,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率先展开,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压茬推进,政策制度改革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打破了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力量结构和兵力布势,实现了我军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它揭示了一个基本规律,即科学的组织形态、优化的排列组合,可以使系统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通过一系列改革,“强大脑、壮筋骨、增活力”,实现我军组织形态重塑重构,目的就是形成1+1>2的倍增效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军队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
结构决定功能。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塑造适应和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军队,是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军队“四个现代化”之一,对于破解我军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事实证明,没有组织形态的优势,即使技术和武器系统再先进,也无法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更无法形成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相反,组织形态先进,则可以很好地实现人与装备优化组合、各作战单元模块组合,充分发挥我军力量体系的最大合力,形成制胜优势,赢得战场胜算。
“凡战,制必先定。”军队组织形态的调整改革是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一支军队是否顺应军事革命的重要判断标准。重塑我军组织形态,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决胜战。今天,人民军队立起了“四梁八柱”,建起了两级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优化了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一定能乘势而上,不断推动组织形态现代化迈上新台阶。